纪录片《生声不息:黄河的咏叹》:把黄河故事“唱”出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自巍峨的巴颜喀拉山脉奔涌而出,由广袤的华北平原入海,流经九省,滋养沿岸生灵万物,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水奔流不息,文明之花根深叶茂。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中国北方社会的多元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千年以来,每当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被眼前波澜壮阔之景触动时,艺术便以最真挚动人的形式,跨越山水向我们走来。
《生声不息:黄河的咏叹》是由山东省广播电视局、青海省广播电视局出品,山东大学影视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摄制的系列人文纪录片。
该纪录片共分9个篇章,通过追踪黄河上、中、下游民歌的典型传承人,对跨越沿黄九省的黄河流域民歌派系和表达风格做出直观的影像化呈现。立足人与空间的关系,尝试探讨承载黄河文化精神的民歌在丰富多元的当代文化环境和文明语境中的存在价值、生存困境、传承意义和发展思考,以期引发青年一代对以民歌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乃至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凝视。以民歌为载体,通过追踪记录沿黄九省(区)当地代表民歌派系和民歌典型传承人的普通生活,生动记录了黄河流域社会现实生活和历史变迁,展现了黄河两岸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热爱生活、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目前,该纪录片已播出三个篇章,每集15到40分钟不等,分别从黄河的下中上游选取山东、山西和青海三个地区,聚焦当地优秀传统民歌,打造了“低吟高唱”“黄河本色”和“黄河的心愿”多个故事,由此深入探索黄河流域的民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发展。
民歌,是每个民族劳动人民的传统歌曲,通过口头创作与流传,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因此,无论是盂县民歌、枣木杠子乱弹,还是青海花儿和藏族岗坚儿歌,都是黄河流域的广大人民对生活的咏叹。“黄河的心愿”讲述了居住在青海省五位不同民族、不同职业,却对传承守护当地民歌有共同追求的人们的故事。网红主播小燕子毕业后返乡,将花儿演唱与户外直播结合,宣传销售家乡农产品;红崖村第一书记韩占武,用音乐的方式与当地民众交流,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修建村文化活动室;双胞胎姐妹花双虎妹,毅然辞去工作演唱花儿,迄今发行两张专辑,并登上人民大会堂北京新年音乐会的舞台;藏族同胞曲迈才让,自2013年起开始搜集濒临失传的藏族儿歌,花费几十万将其做成动漫,至今已制作完成藏族首部动画图书儿歌集“岗坚童谣”。青海是黄河的发源地,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景观孕育了丰富的民歌资源,而这里始终有一群守护者坚持用歌声唱响心中的愿望,让属于他们的民歌“生声不息”。黄河是一条历史的纽带、文化的纽带、民族的纽带,这条纽带承载的是千年文明的过去与未来。在此孕育出的黄河艺术,同黄河一样虽有着九曲回肠般的道道周折,却能在漫长岁月中一脉相承。以民歌为镜,我们便足以窥见黄河人民在艺术创造中的成长轨迹,也能体味到在艺术成果中潜藏的社会百态。《生声不息:黄河的咏叹》立足人与空间的关系,探讨承载黄河文化精神的民歌在丰富多元的当代文化环境中的存在价值、生存困境、传承意义和发展思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它能够让我们意识到拥有这样一笔无价财富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发掘其艺术内蕴,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推进文化创新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可贵尝试。
原标题:纪录片《生声不息:黄河的咏叹》:把黄河故事“唱”出来
值班主任:田艳敏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任晓斐 实习生张晓涵
责任编辑:田艳敏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