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到没人敢看,国产口碑第一真可惜 环球快播
近期华语片口碑最佳,可票房有点堪忧。
大概因为,这部看上去很爱情的电影,让电影院里的情侣看得如坐针毡——
【资料图】
温柔壳
截至今天,票房才刚刚1400万。
但如果在你的附近还能找到一场排片,Sir仍然推荐你去看一看这部电影。
因为它拍出了国产银幕上难得见到的社会边缘人,以及他们身上残酷的诗意。
特别提醒:
本文涉及部分剧透,如果介意你可收藏此文,观影后再阅读;
剧情可能会涉及精神病理表征、家庭阴影及血腥场面,如果您也有过类似经历,请谨慎阅读。
01
女主觉晓(王子文 饰)被困住了。
缠绕她的绳索有两条。
一是现实。
从小被母亲遗弃,是小姨抚养长大的。
觉晓有个心愿。她靠着一个收入微薄的工作,赚钱、存钱,就是为了去别的城市找妈妈。
结果发现,小姨把她的老房子卖掉了,为了给自己儿子结婚。
她还能找到妈妈吗?万一妈妈回来,还知不知道去什么地方找她?
然而觉晓更难挣脱的,是她的抑郁症。
一年前,她因为割腕自杀,被小姨送入精神疗养院。
心灵找不到依靠的觉晓,身体也被困在了这所疗养院里。
病院限制了他们的活动空间,像对待小孩子一样监督他们排队、定时吃药,空闲时间也只能涂水彩、做剪纸、做操。
此时,灰白和栅栏构成了觉晓的主画面。
她隔着窗玻璃望着阳光下的绿植,看得见,摸不着。
她自己则被阴影包围。
没想到的是,在孤独的深渊里,一束阳光照进了她的生活——
在精神疗养院,她遇见了单纯、活泼,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戴春(尹昉 饰)。
不知为何,戴春在人群中一眼就注意到她。
从此,觉晓的病院生活炸开许多小惊喜:
他假装没有服药在食堂里逃窜逗大家开心。
不好好走楼梯,非要从拐角翻越过去。
一边抢走她洗衣时候掏出的纸条,一边偷偷往她手中塞了一个苹果。
你看出来了,故事要往爱情片的方向发展。
可这注定也是危险的爱情。
很多观众估计都忍不住奉劝一句:女人,别在疯人院找男人。
但爱情的发生,并不按照合理的计划。
尤其是当,爱情成为他们彼此能抓住的,唯一一根稻草的时候。
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或许是浪漫。
而两个精神病人的爱情,则可能是和全世界的战斗。
在一次采茶活动中,他们逃了。
逃离这个牢笼。
逃向外面的世界。
但外面的世界,真的就更自由了吗?
02
知道这部爱情片为什么不适合情侣了吧。
别的爱情片是发糖。
《温柔壳》每一个恋爱的细节,都像是磕到了……玻璃碴。
痛感,持续输出。
看烟花。
映照出来的却是废墟,是他们内心破败的图景,也是现实里回不去的家。
废墟上,能重建生活吗?
一双鞋,一颗苹果,一次拥抱。
两个精神上有一定残缺的人,在用最纯粹的方式表达爱意。
也是在一点点地拼接处属于他们的未来。
这样纯粹且理想化的情感关系,比市面诸多狗血、误会、争吵的爱情戏码更容易让人看见真实的情绪流动。
然而最普通平凡的生活,对于不普通的他们而言。
像是一个将他们诱入险途的幻象。
现实布满了隐痛。
在开头两个人的行为中就已经埋下伏笔:
觉晓不愿意穿短袖,怕被人看见割过腕的刀疤;
而戴春始终不敢打开老房子里一间上锁的卧室。
在起伏的生活指引前行的希望,这在电影被比喻成鸟儿的模样。
最初觉晓知道鸟儿,是病友小马给她讲的一个故事:
像他们这样的人,体内都有一只咕咕叫的鸟儿,只要鸟儿从身体里飞出去,他们就能获得自由。
遇见戴春之前,觉晓身体里会发出“咕咕咕”的声音,大概是因为饥饿。
这种饥饿具体表现为,永远在路上,永远不被满足的的无家可归。
直到她遇到一个给了她苹果的人,戴春满足了她的饥饿。
戴春自己也像只鸟儿,他会突发奇想在电动车上伸开双手,假装在飞。
精神可以飞行在云端。
直到撞上了让他们不知所措的消息——
觉晓怀孕了。
他们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如何再养一个孩子?
孩子出生后,会遗传他们的疾病吗?
但你觉得爱情可以成为救赎。
却发现爱情成为了命运的人质,放不下,得不到,被耗尽所有。
《温柔壳》有爱情的浪漫。
浪漫过后,是一阵接一阵的痛,一道比一道难的坎。
偏偏这个时候,戴春的父亲出狱了。
他也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从小就是他的噩梦,对母亲频繁家暴,还将一整壶滚烫的开水浇在过戴春的背上。
父亲不仅把病遗传给了他,也把后半辈子赖在他身上——
原来他终其一生,都甩不开这宿命。
这个世界那么坚硬。
或许,我们一辈子都在寻找一个柔软的庇护所,沿着我们来到这世界时最初的记忆——
母亲的子宫。
电影中有许多意象,都给人某种暗示。
比如说水。
又比如说血。
就像我们当初挣脱“温柔壳”,来到世界。
是否还有机会在另一个温柔壳中,再度重生?
03
经历重重波折,导演并没有简单地表示:相爱就是一切的解法。
它只是让他们“近乎正常”。
窗和海,也许从没真正消失。
影片快结局时,戴春隔着窗子看到了那只假想中的飞鸟。
现实中,他只拥有一只贴在病院窗户上的鸟儿剪纸。
但那有什么关系?
影子打下来,他仍旧可以和它一起“飞”。
就像医生最后叮嘱的:“你以后还是会难过还是会沮丧,但我相信你已经有了勇敢面对的能力。”
电影展示的,不仅是一对病中夫妻生活的特例,也以他们为切口、展示了真实的社会问题:
疗养中心的刻板。
养育老人机构的粗暴。
更重要的问题是,正常人如何对待家中长期处于精神受困状态的亲友。
而责任的反面,则容易滑向情感绑架。
觉晓的小姨和戴春的弟弟一开始对待他们的方式都非常粗暴的。
但反过来说,这也是他们承受十几年的帮扶、长期忍受家中不安定元素而造成的漫长压抑的结果。
片中,白客饰演的戴河身上的“普通人”的悲剧,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
戴春曾经做过一个梦:
梦见他和弟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发令枪一响,戴河就跑了出去。
而自己不停摔倒,不停站起,又反复摔倒……
同一所老房子中走出的这对兄弟,戴春留下了,而戴河入赘、成为了别人的家人,急不可耐地将这悲惨的一切抛诸脑后。
戴河丢弃了爸爸,想切割掉哥哥,坚决不要孩子。
可自己的能力又弥补不了与生俱来的自卑,他一事无成。
看着哥哥的生活,作为一个看似幸运的正常人,戴河不断质问自己:
我们俩兄弟,到底谁更完整?谁更正常?谁更幸福呢?
不去面对的“正常人”,到不了海的对岸。
那扇封锁的房间看似困住了哥哥戴春。
实际上,走不出的却是弟弟戴河。
而戴春,当他看见窗外那片觉晓的春天时。
就已经踏出一步,走向了光亮中。
电影虽有表现现实生活的“不堪重负”,但导演最终采取的态度依旧是温柔、走向和解的。
这也被一些观众认为太过童话。
当无法设身处地地深挖病理问题时,用诗化的意识流片段来阐释可能会和严肃探讨失之交臂。
但现实,本来就不可能被一部电影迎刃而解。
而我们终究需要一丝温柔,需要一点希望。
如果现实只有现实,那才是真正的无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