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关注 > 天天短讯!自称软饭硬吃,64岁的王朔谈“文坛毒舌”往事:因为我是被骂大的

天天短讯!自称软饭硬吃,64岁的王朔谈“文坛毒舌”往事:因为我是被骂大的

时间:2023-06-04 11:33:47 来源:凤凰网

最近上了一个新剧《梦中的那片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还没有看,只听有影评人说,这是对王朔的东施效颦。

这个词用的,一时竟不知道是在说好还是坏。

毕竟王朔写的东西,第一反应就是就像一条疯狗,逮住谁咬谁。

他骂张艺谋搞装修,骂金庸抄袭了《红楼梦》,还骂郭敬明妖里妖气。

不过话说这几年,好像王朔消失了。

除了写了一本砖头一样厚的历史小说,再没有动静,连骂人都不骂了。

一向牛气的朔爷去哪了?

01

还是从王朔出生的地方开始找起。

王朔出生在南京,后来搬进北京部队大院。

父亲是政治学院教员,母亲是一名军医,标准的知识分子家庭。

这也意味着父母总是忙碌的。

王朔的童年都是在保育院度过的,相当于现在托儿所。

寄宿制,一个月才能回上一次家,但常常父母不会同时出现。

他曾经一度以为小孩不是父母生的,是国家专门开了工厂生产出来的。

10岁那年,王朔终于回家跟父母团聚了。

但是不熟,父亲穿上军大衣,母亲穿上黑呢子褂子,他才知道,这个是爸爸,这个是妈妈。

要是在人群里,就分不清了。

他也懒得区分。

家庭里淡薄的关系,王朔已经从同龄人身上得到了找补。

跟着一群大院子弟,很快学会了打架、抽烟、撩妹。

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演的那样。

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原著正是王朔,原名叫《动物凶猛》。

大概灵感来自他小时候和几个坏孩子把一只警犬吊起来剥了皮。

那件事的性质相当恶劣,王朔被父亲一顿打。

母亲不劝架也不会动手,但父亲打累后她就会出现,接着骂王朔。

王朔嘶吼着回答:平时不管我,现在管我。

或许在王朔心里,母亲总是应该比父亲更有爱,所以他只呛母亲。

但是现实完全相反,一心干事业的母亲才是经常不回家的那个。

有一次王朔得了阑尾炎,母亲依然留在医院照顾病人。

手术完成后王朔就在心里发誓:这件事,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她。

他要做一条疯狗,咬死人不偿命。

02

1977年,父亲走关系让王朔进了青岛海军部队。

一年后海军整编,王朔成为一名卫生员。

但他从来没给人看过一次病,只喜欢看闲书。

看着看着他觉得自己也能写,没想到还真发表了。

编辑跟他说:“你再磨练20年,一定能成事。”

可那时王朔不想成事,只想挣点钱衣食无忧。

从部队退伍后,王朔就当起了“倒爷儿”。

从广州进来5块钱的电子表,在北京机场以85元的价格卖给归国华侨。

但问题在于,广州的电子表就是从这些华商那进的,宛如把东北的煤卖到山西。

投机倒把还容易被抓。

倒爷行不通,王朔又开起了烤鸭店。

可在北京开烤鸭店,简直等于自杀。

一事无成的王朔又回到了家里待业,父母受不了这个不成器的儿子,把他赶出了家门。

原话就一个:滚。

没有办法,王朔又写起了小说投稿赚稿费。

他的第一次试水是中篇小说《空中小姐》,以自己在海军部队的生活为蓝本创作。

题材新颖,很快被导演改成了电影,王朔还拿了个文学新人奖。

大院里的人夸王朔,父母真为你骄傲。

谁料王朔脸一黑:

谁允许她骄傲了,我自己成长起来的。

后来王朔又写了一篇小说,名字就叫《我是你爸爸》,狠狠恶心了一把父权。

在那个年代敢挑战家庭权威,王朔成了所有青年们的哥们,也聚集了冯小刚,郑晓龙等等一批死党。

阳光永远灿烂,朔爷永远牛逼!

03

“我成腕儿了,有些不成器的人开始羡慕我。”

王朔还少说了一句,一些正儿八经的姑娘也崇拜他。

1985年,王朔和沈旭佳以王朔的风格合写了一部小说。

虽然是两个人写,却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只是写完为了不交个人所得税,王朔还是署上了两个人的名字。

就没见过不留胡子还那么坏的男人。

沈旭佳爱的疯狂,但是沈旭佳也会害怕,王朔越来越火,她越来越不踏实。

“我真不想你出名。”

1987年,王朔发表了小说《顽主》,沈旭佳和王朔结婚了,第二年,他们有了女儿王咪。

这是给自己的一个双保险,沈旭佳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

但是从小就没回过家的王朔内心并没有家的概念,他喜欢的是徐静蕾那样的“大飒蜜”。

“徐静蕾是摇滚果出身,摇滚果出身在北京范儿是最正的,玩的邋遢帅,就是完全不修边幅的年轻人,我特别喜欢这种人。”

两人火速坠入爱河,到后来王朔直接和沈旭佳离了婚。

房子、财产、女儿都给了前妻。

长大的王咪对王朔说,“做你女儿真倒霉。”

但最终,他跟徐静蕾也没能成家。

徐静蕾说王朔是自己的“良师益友”,王朔答,算是红知。

04

千禧年,因为文学圈对王朔的批判,他不得不远走美国躲风头。

一年后王朔回来,父亲去世了。

虽然经常受父亲的暴力,但那一瞬间王朔还是觉得,自己的根要断了。

他开始珍惜和母亲的日子,还发誓永远不再和母亲吵架。

结果一年清明节扫墓,母亲觉得王朔穿的衣服不合适,不尊重人,让人不舒服。

王朔脱口而出,你就不会尊重人,你很让人不舒服。

这件事过后,王朔有点后悔,他打算出家修修脾气。

母亲听说后问,那谁来管我?

王朔又火了,你不应该问我为什么出家吗?你怎么还是这么自私。

他告诉母亲,没人管你,你靠你自己。

母亲哭了,王朔又心软了,补了一句,“我就随口一说。”

2007年,王朔决定和母亲好好谈一谈,为此还特意上了一个心理节目。

前面聊得都挺好,最后王朔问:

如果我是一个杀人犯,你还爱我吗?

母亲说:“我会举报你。”

后来母亲在回忆录《一家人》的最后一个章节悄悄写了一句:

在这里,我想对儿子说,妈妈永远爱你。

对于母亲来说,那个时代就是如此,爱就是严,爱就是舍弃,她要做很多很多大事,是顾不上向儿子解释的。

只是王朔没心思看到最后了。

那次节目,听完母亲的回答,王朔尴尬地摆了摆手,像是再见。

“人生这场戏我是演砸了。砸了有砸了的演法,收场太累了,失去的岁月没法儿重播。”

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再也无法和解。

而这种悲剧,也延续到了女儿王咪身上。

王咪新婚那天,王朔没有去,在家里陪着自己养的几只猫。

“猫睡,他跟着睡;猫起,他跟着起;猫打个哈欠,他也困意袭来”。

05

暴力的父亲,加上自冷漠的母亲,王朔能活到今天,还能做出一些成绩,真的不容易。

但他的成绩,又是父母给他的。

比如经典的小说,几乎都是源自他在海军部队的经历,那是父亲给他的工作。

这可能就是父母对孩子影响的真相。

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了一个人,往往,两者同步进行,两者也永远无法互相消解。

小时候害怕父母,长大了烦,后来就躲,再后来自己为人父母,也觉得父母是为自己好,会愧疚,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

早年渴望得到一些东西没有得到,于是长大后他不再需要。

反过来让他给予别人一些东西也是很难的,自己小时候都没有,凭什么你有,尽管他知道这是不对的。

就像王朔成为父亲那几年,密集地输出了很多“育儿攻略”。

如今回看,都是他的亲身经历。

缺什么,人才会表达什么。

他说父母的责任:母亲把孩子带到人世间,就要让孩子不受委屈,快乐地活着。

说教育:在中国的父母看来,培养出一个永远正确的小孩,就是爱。

说生养:这是你出生的那一刻,你在宇宙洪流中,受到我们的邀请,欣然下车,来到人间,我们这个家,投到我们怀中。

教导女儿: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表面的相似。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但是没什么用。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一生去治愈。

而最终就像《看上去很美》里面的方枪枪一样,索性就扮演一个淘气的孩子。

你们越说我混蛋,就越混蛋给你们看。

表面的反抗,背后是内心对爱的渴望。

表面的“混蛋”,背后是经历痛苦后的麻木。

表面认为自己的荣耀和父母无关,背后是缺失的愤怒和遗憾。

表面与女儿的关系矛盾,背后仍然是小时候自己与父母影响的延续。

可以说所有成年后的兴衰荣辱,都是童年欠下的债。

“滚”是王朔家庭里的高频词汇。

而如今,他对“滚”都没感觉了。

大概也是因为欠债太多,从来没有过好自己,还谈何别人。

实在“滚”不动了,索性就这样吧。

06

这也是多少家庭的写照。

明明可以好好说话,却天天滚来滚去。

很多人父母,总是把自己认为对的好的,都给了孩子。

但孩子的世界和父母是不同的,单向的给予只是复制,双向的奔赴才是培养。

很多人或许没有王朔这样的家庭,但可能会在成年后发现自己,其实遇到困难就逃避、对感情极其敏感。

这根源还是在于原生家庭的积累。

父母始终是我们终身难以摆脱的命运。

小时候就在他心里划了一刀,长大了那就是陈年老疤。

那颗心就只能顺着伤疤长,痛苦艰难,固定了未来的走向。

希望从王朔的创伤中,都能及时观察我们孩子的行为和反应,发现问题所在,及时补救。

家庭是什么,童年是什么,它是一个人行走的底气,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

正如周国平在《人生贵在行胸臆》里说的: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年代,那便是童年。

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的。

他活着整个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利害和规矩暂时还都不在他眼里。”

所以,从今天起,努力给孩子一个快乐丰盈的家庭和童年吧。

让家庭的幸福,帮助他们成为更幸福的人。

也希望遭受过家庭伤害的孩子们,长大后不要反过来企图掌控自己的孩子。

别让原生家庭成为一个轮回,一个被好好爱过的孩子,才能勇敢地打开自己的人生。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