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关注 > 到底谁偷了谁的票房?

到底谁偷了谁的票房?

时间:2023-02-02 15:34:37 来源:凤凰网

这个春节档电影院挺热闹的,关于偷票房的讨论也多了起来。

这些讨论包括但不限于:买了A电影的票,却发现出票之后票面上写着B电影;倒闭电影院复活,空降排片;幽灵场再次出现,网售平台显示满座,影厅内却一个人没有,鬼影幢幢。


【资料图】

每到有大片扎堆上映的时候,都少不了关于偷票房的讨论,是时候写写偷票房这事了。

片方喊冤,观众恼火,桃却觉得这是一场由来已久的冤案。

到底啥是偷票房?谁在偷票房?偷票房真的能给片方带来利益吗?

今天桃就把偷票房的一切,都跟大家掰开揉碎了聊聊。

每次票房走势喜人时,“偷票房”这个话题就总会复活。

2018年春节档票房亚军《捉妖记2》被质疑偷票房;2018年暑期档票房冠军《我不是药神》被曝被影院大量使用手写票偷票房;最强进口片《复联四》被偷票房、中国内地影视票房第二《战狼2》被偷票房……

偷票房总是发生在这些档期票房冠军、强势影片或者票房黑马身上,事出有因,确实是有人想要趁乱浑水摸鱼,多分一杯羹。

到底是谁在偷票房,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聊聊电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

做一部电影就像烤一块饼,有磨面粉的,有烤饼的,有开饼店的,我们观众最终吃到这块饼是各方共同参与和努力的结果。

出品方负责投资,制作方负责拍片,发行负责在制作方和院线中间牵线搭桥,院线方负责提供放映场地,人人都出力了,每一方都嗷嗷待哺,票房就是卖饼的回馈,要分给他们所有人。

每部电影的总票房中一定会有5%用于支付电影发展专项基金,还有3.3%用于交付营业税等税款,这8.3%为不可分账票房,是谁都不能动的。

余下91.7%我们叫分账票房,就是可以分的钱,院线会分到其中57%,制作、出品和发行拿到剩余的43%,一般来说,发行还要分走5%~15%。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部电影上映后出品方和片方想要收回成本,一般需要票房达到成本的3~3.5倍,因为片方和出品方分到的钱只有总票房的1/3。

电影票房的最大受益者是院线方也有一定道理,没有面包店怎么卖面包呢?

而且无论什么时候,电影院都有地租水电大银幕等等固定支出,没片可上的时候也是最先受冲击最可能直接倒闭的那个,去年影院经理划破银幕的一幕还历历在目。

通常来说,片方偷票房的动机并不是很充分,因为偷票房赚的那一点钱大多都被院线分走了,同时还要给院线打点费用,等于冒着被发现的舆论风险给别人做嫁衣,自己亏都亏死了,如果没瞒好多半还会被赶出市场,没人会干这种傻事。

到这里,问题就变成了:既然院线卖A卖B得到的分成都差不多,为啥还要偷票房呢?

关键就在于这个分成,每部电影的体量不同、发行商不同,和院线谈判议价的能力也不一样。

像《复联》《药神》《战狼2》这种大爆影片,即使片方把分成压下去了,电影院也会尽量多给排片,因为观众要看;而有的片子体量小(例如各种文艺片),为了获得排片,就会选择承诺给院线更多分成。

院线人士透露:一个超级大片,片方和影院四六开,另一个小片二八开,影院当然愿意把大片票房往小片上挪了,因为从小片身上获得的分成更多。

明确了偷票房的是谁,偷票房的理由,接下来就揭秘一下具体怎么操作吧。

要说到偷票房的一百种方法,那可真是小刀划屁股——开了眼了。

最传统也最低级的手法是手写票,或者机器出票但是票面上没票价,这些都属于院线直接把票房独吞了,也不排除部分真的是机器故障,总之方法比较old school,现在也不太用了。

现在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之一是结构票。结构票有两种形式:双片连放和搭售。

所谓双片连放,常出现于一部外语大片搭配一部相对无人问津的主旋律电影,比如一百元出两张票,大部分观众看完进口大片就撤了,殊不知进口片的票房有可能被压到发行价,而主旋律票房虚高,真金白银的分成流进了院线的口袋。

搭售就是搭售一些爆米花可乐自助餐之类的附加食品或者服务,比如电影+爆米花+可乐一共60元,同样是用模糊实际票价的方式偷票房。

双系统也很好理解,就是报账一个系统,算账一个系统,不正当使用电脑售票系统,或者院线引导顾客用影城App购票,截留票款。

曾有网友遇到在网上买两张《大圣归来》的电影票,却出一张《小时代》的票,这可能就是遇到双系统被偷票房了。

恶意退票就是开场前大量退票,让某些场次实际票房不计入系统。

还有一个特殊情况是幽灵场,也叫锁场,很多时候也被认为是偷票房了,但其实情况比较复杂,有好几种状况。

1.不准备公开出售但是会正常放映,比如被某些客户包场

2.影城经理预留场次用于调整排片,可能会换成其他影片

3.售票平台出现故障或设备故障无法放映,避免观众下单出不了票临时锁场

还有一种情况是发行方提前和院线约定好一定的排片率,承诺提高院线分成(或者有其他好处),院线排片有指标,实际上又很难做到,就会安排幽灵场刷排片率,这样下来片方也是吃了哑巴亏。

另有一种可能,是片方买票房,为票房注水。

我们在这里要先明确偷票房和买票房本质上的不同,偷票房的主体一般是院线,而买票房的主体是片方或者出品方。

买票房基本上都是片方真金白银地买票,出票,更像是行业内默认的潜规则,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了宣传或同期影片竞争,还有一些情况是为了影响出品公司股价。

买票房对于片方来说,方法更直接,更安全,也更省钱。只要缴纳8.3%的不分账票房“税”,以及给影院57%的分成就够了。

各种明星及粉丝、企业单位或者片方包场,送票给观众为影片造势,其实也算是广义上的买票房。

《富春山居图》上映时,有品牌植入的投资方奥迪每天包300场,把票送给自己的客户,帮助片子撑过3亿票房。

不过只要按时出票、依法缴税,包场是合理合法的宣传手段。

还有一种情况的买票房,是有几部大片同时上映,他们彼此之间形成竞争关系,有的片方财大气粗,为了占据票房先机和黄金排片时间,会提出掏钱包场(或者包一半的座),对院线来说能保证上座率还有钱赚,何乐而不为?

让人很不齿的一种是官方亲自下场造谣,夸大票房数据,传假消息。

某电影上映首周票房900W,如果卖到1000W就能有个像是“票冠”“打破票房纪录”这样的名头好好宣传一下了,就有可能去同院线合作买票房或者直接虚报票房,为电影票房数据注水,这种情况常见于早年间没有第三方监管的情况。

2006年,《三岔口》还没上映,发行方给媒体的资料中就写着“本片在北京上映三天获得500万的好成绩”,然而这片上映后在北京的成绩却只有120万元;

《头文字D》上映四天后,发行方就急吼吼地宣传全国票房有3500万,可实际上,《头文字D》的全国票房成绩只有2100万左右;

2009年,动画电影《阿童木》上映,首周票房1700万,被发行方夸大为4000万,在媒体和网民的舆论围攻之下,后来《阿童木》发行方公开道歉。

不过,随着“中国电影票房”“猫眼专业版”“灯塔专业版”这些电影票房数据统计App上线,以及猫眼、淘票票这样的第三方网售平台出现后,电影数据逐渐变得公开透明,片方或者发行方下场造谣的情况也不再有了。

最后来聊聊如何制止偷票房这件事,关于如何制止影院一方独大“偷票房”,我们国内有“分段密钥”。

密钥就是让影院放片的密码,原本按月发放的密钥,现在按周、按天分批次发放,如果片方发现影院有偷票房行为,就可以暂停发放密钥,让电影院无片可放。

分段密钥始于《八佰》,才有两三年的历史,目前已经初有成效。

大洋彼岸的好莱坞分账体系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在好莱坞电影行业中有各种工会存在,就拿演员工会来说,不仅能提高入会演员的收入,还能提供工作保障和工作机会,而且演员工会还会发起同其他行业工会的集体谈判。

好莱坞三大线上工会

不只电影发行、制作、出品、院线方能够参与分账,导演、演员、编剧、摄影等制作人员在工会的帮助下都能参与利益分成,有更多人参与利益分配,自然就有更多监管手段,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好莱坞有好莱坞的制度,中国电影也有中国电影自己的结构,无论如何,我们观众关注“偷票房”的本意,都是希望中国的电影行业能够越来越好。

加油吧。

标签: 头文字d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