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关注 > 当前快讯:《高山下的花环》:38年前的神作,撕下了多少战争片的遮羞布

当前快讯:《高山下的花环》:38年前的神作,撕下了多少战争片的遮羞布

时间:2022-08-27 05:56:16 来源:腾讯网

李存葆老师在深入南疆之后,写下了著名的《高山下的花环》。


(资料图)

该作品已经发表,就拿下了全国中篇小说第一名的奖励,引发了极大的轰动。

这一部军事题材的开山作品,结构大开大合,人物命运跌宕起伏。

给军事题材的小说创作,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好的作品要被搬上银幕,是一件难度和挑战都很大的事情。

而谢晋导演,毫不犹豫地接下来这个棘手的工作。

这是38年来最好的战争片,却无人知晓。

这部神作,撕下了多少战争片的遮羞布。

01,

说到谢晋导演,年轻一点的观众们可能不是非常熟悉。

毫不夸张地说,谢晋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泰斗级人物”。

在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要评选出对中国电影影响最为深远的导演,编剧们。

哪怕是将范围缩小到最小的程度。

他的名字都不可不提。

《芙蓉镇》《老人与狗》《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

这些一部部具有极高含金量的作品,都是出自谢晋老师之手。

比如我们今天要提到的《高山下的花环》,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战争神作,根据李存葆的同名小说改编。

该电影上映之后,拿下了百花,金鸡等8项大奖。

在豆瓣上,目前的评分为9.5分,仍然是天花板级别的。

在这部战争片中,导演并没有将重心放到展示战争残酷的战场上。

而是跟随着这一段战争,带着观众们去走进一个个饱满生动的小人物。

他们是梁三喜,靳开来,赵蒙生,小北京,还有那远道而来的三喜母亲和妻子。

他们都是平凡人,在血雨腥风的年代,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透过了这些小人物,也融入了谢导对于国家,观众的无限思考和寄托。

哪怕时隔30年多再次回味,仍然可以跨越时间,跨越国界,跨越心灵。

梁三喜,是众多的主角之一。

他吃苦耐劳,淳朴憨厚,是典型的铁骨硬汉。

他的家里,有一位慈祥的老母亲,还有一位朴实的妻子。

导演没有将他塑造成为无所不能的英雄,而是让他回归到了普通人的阵营中。

他铁骨铮铮,但是也有敏感和猜忌的一面。

当他得知最终是高干子弟赵蒙生拿到调令之后,也露出了自己暴躁的一面,还爆了粗口。

然而,即使是满腹牢骚,在对待战争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他从来不含糊。

反而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比如,这一句铿锵有力的台词“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就是出自梁三喜之口。

自己的妻子要临盆。

部队批准他回家探亲,但是因为要开赴到云南作战,所以,梁三喜放弃了探亲假。

直接奔赴到了前线,他还交代自己的妻子——

如果自己牺牲了,一定要用抚恤金给战友们还清550元欠款。

子弹不长眼,梁三喜为了掩护战友,倒在了山坡上。

在他的身后,唯二的遗产就是自己的一件军大衣,还有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买的玩具。

除此之外在,最让人破防的,要数三喜口袋里掏出的血淋淋的欠账单。

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一笔欠款。

战争年代,谁不是朝不保夕。

然而,纵然生活残酷,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言出必行,舍小家,顾大家,用血肉之躯守护一方安宁。

在80年代,曾经有一首歌的歌词是——

“如果我倒下,请不要悲哀,共和国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这样生动鲜明的小人物,深深触动了观众们的心。

02,

和梁三喜对应的,好友赵蒙生这样一位高干子弟。

赵蒙生的成长变化,更为清晰。

在现在的很多战争片中,都会重点突出一个新人的成长和蜕变。

他们也许刚开始并没有很强的报国心理。

但是却在一场场战争中,经历了战友们的离开,自己也逐渐成长,独当一面。

和其他的战友不同,赵蒙生是一位高干子弟。

他生活优渥,刚开始也想要逃离战场。

来到了部队,他很不适应部队的生活,一心想要被“调走”。

其实说的难听一点,这是一个只想要自保的“逃兵”心理。

他的母亲还在为他的调令而奔波着。

而这一幕,还被领导当着全体人员的面训斥了他。

和其他的战士们相比,此刻的赵蒙生真的配不上自己“指导员”的职位。

然而,在历经了一次次洗礼之后,赵蒙生的斗志被激发。

尤其是在战场上,自己的战友接二连三地离开,更是让他义愤填膺。

他抱着机关枪,冲在了队伍的前面。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畏首畏尾的“狗熊”,而是成为一位真正的英雄。

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谢晋导演表现这个人物的时候,从他的不自觉到自觉,从他的被动接受到主动迎敌,都充分展现了一个士兵的成长,一个在洗礼中成长起来的英雄形象。

除了梁三喜和赵蒙生之外,其他的人物也是极尽真实。

靳开来是一位看起来毛毛躁躁,甚至小毛病很多的一个人。

但是为了战友,可谓是心细如发。

给三喜的孩子买衣服,战士们饥渴难耐,他顶着违纪的风险,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摘甘蔗吃。

最终,还是倒了下来。

增强了电影的震撼力量。

如今,这样的电影已经很少见了,尤其是这一段历史,更是不能轻易被提及。

而在当时,台词都极其有力量。

“二百个亿,养了个狼崽子”。

等士兵们到了敌人的堡垒之后,却发现了越南吃的干粮,用的武器,都写着中国字。

我们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却换来这样的结果。

导演借助人物的台词,来抒发了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启迪。

这些可爱的战友们,他们既是高山下花环掩映之下的丰碑,也是我们可爱可敬的亲人。

据说,这部片子上映之后,军人的抚恤金都提升了,这就是优秀战争片带来的正面效应之一吧。

“干完这杯酒,烈士陵园见。”

标签: 高山下的花环38年前的神作 撕下了多少战争片的遮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