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推荐:独行月球点映票房过亿,沈腾马丽尽力了,我却不知道从何夸起
昨天去看了《独行月球》7点钟的点映场,由于对晚高峰路况糟糕程度的错误估计,导致迟到了5分钟才入场。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也没有影响任何剧情上的连贯性。
顺便提一句,目测该场次的上座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沈腾和马丽这一国民喜剧偶像组合的威力显露无疑。
【资料图】
可是在《独行月球》的豆瓣条目下,点赞量第一的是2020年期待电影上映,点赞量第三的是:“这种题材,凭什么不是烂片呢?”
截至目前,《独行月球》点映两天,累计票房已经超过一亿元,可以说是很长时间没见到过的电影盛况了。一边是万人空巷的上座率,一边是毫不客气地吐槽,《独行月球》口碑和票房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奇怪现象。
我仔细思考了一天,写下了这篇《独行月球》的影评,以求更全面地评价这部费时费力费演员的科幻喜剧片,我印象中上一部类似题材的国产电影叫《不可思异》,上上部叫《机器侠》。对这两部电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去查看,绝对颠覆你的认知。
《独行月球》作为一部科幻片,做得怎么样?
在我看来,月球表面土壤的特效确实超出国产平均水平,甚至可以媲美好莱坞,沈腾饰演的独孤月在月球上奔跑时的引力效果极为贴近现实,想必导演组做足了功课。而月球基地的内部装饰,也已经达到了好莱坞的主流水准,不会让人出戏。
我非常喜欢独孤月驾驶月球车的画面,在广袤无垠的月球表面上一往无前,颇有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特和壮丽,将月球的浩瀚无垠以及宇宙的雄浑开阔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个画面,称得上是“科幻的浪漫”。
但是,也有很多的科幻特效部分,并不尽如人意。
比如,人类避难所内部场景,和《流浪地球》比起来显得毫无章法,并不能给人窥一豹而见全身的延伸感,反倒把感受局限在那么一个狭窄逼仄的空间内。简单来说,场面小气了些。
比如,本片的主角之一——金刚鼠,太过拟人化。但是它在本片中并不是如同《猩球崛起》中猩猩那般智慧或者如《疯狂的外星人》中外星人的存在,而仅仅是一只普通的动物而已。所以,在它身上所建立起的高智商行为,并不可信,而由此所递进的情感和情绪,并没有很好的说服力。
比如,独孤月在影片最后扛着核弹冲向π+,有着如同《流浪地球》中吴京那般英勇无畏,可是仅仅依靠太空服的喷气装置的动力,就要完成如此壮举,真的无法感同身受,这个片段情绪表达大于实际意义。
《独行月球》作为一部喜剧片,表现如何?
沈腾+马丽的“沈马组合”,从《夏洛特烦恼》开始,不对,从小品《扶不扶》开始,就已经是国内的喜剧王牌了。虽然因为一些原因,他们两个人已经很久没有在大银幕上合作了,但是面对这样一块有票房吸引力的金字招牌,投资人又怎么会轻言放弃?
前些年和马丽有多短暂的合作,她私底下其实是一个蛮严肃的人,很有距离感。而银幕上的她,却是因为饰演小人物而出彩的。两者之间的身份割裂,让我对她的表演格外注意,不难看出近些年她其实是努力在往正剧方向走,即便她主演的依然都是喜剧。
而沈腾则恰恰相反,他乐于在“喜剧演员”的角色设定中释放自己,无论银幕上、舞台上、私底下,他都在保持喜剧人的幽默人设。所以即便《独行月球》中有很多情感转接点需要他用正剧的态度和方式去表演,我们还是能从他的表演中读出幽默。
但是,不可否认,《独行月球》仍然是一部及格线以上的喜剧片,只是有些搞笑桥段显得太过庸俗了而已。
比如,常远(角色名字太拗口,下面我还是用演员本名来代替影片中的角色名字)端了一杯水给马丽,马丽接过来就喝,常远紧跟着一句“刚烧开”。可是为时已晚,马丽后面用沙哑的嗓音问了一句“联系上独孤月了吗?”这样已经堪称烂俗的搞笑方式,竟然堂而皇之地被用在了如此大制作的影片中,实在是不应该。
比如,独孤月为了拿回仓库中的药品,把自己打扮成一只母袋鼠,用上了“美人计”。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感到有些生理不适,上次有如此感觉还是看到《唐人街探案》中王宝强男扮女装的画面。
比如,黄子韬在影片中本色出演的大明星,却有着秃顶的“隐疾”(其实算不上疾病),影片以此开发出的笑点就不仅仅是庸俗,而是低俗了。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可以看作对某个特定群体的嘲笑。“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正是北方小品的通病。
《独行月球》不是一部完美的科幻片,也不是一部完美的喜剧片,可是我仍然推荐大家去看。因为电影的科幻特效水平堪称标杆,也给以后的国产科幻片设定了最低限。
如果以后国产科幻片的特效都能做到如此的水平之上,也算是《独行月球》尽了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