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关注 > 流量艺人变“演技大师”,什么时候演技靠热搜评判了?

流量艺人变“演技大师”,什么时候演技靠热搜评判了?

时间:2022-04-11 14:09:50 来源:凤凰网

近年来,娱乐圈怪像又添一个。越来越多的流量艺人,只要有新的影视作品播出,总会看到相关的演技热搜。

话题词条的形容词也开始五花八门——绝绝子、有灵气、炸裂、破碎感、剧抛脸、破防,试图对大众进行洗脑。

但点进去一看,评论区大都是粉丝吹彩虹屁与路人群嘲的激烈交锋。导火索在于,有的热搜所谓的“好演技”,就像虚假广告,甚至达到令人要下反诈app的程度,而粉丝还要闭眼夸,难免触发旁观者的逆反心理。

内娱流量艺人营销演技的频率与力度逐渐内卷化,仿佛上个热搜就能增加作为演员的含金量。

可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审美不会轻易被带偏,反倒加深了对流量艺人的严苛审视。

01

热搜式演技,“含水量”多少?

在微博搜索“演技”关键词,会出现一些词条,大部分与流量艺人关联,从顶流小花小生到归国爱豆,侧面反映了流量们是演技营销的“大户”。

随便点进一条演技热搜,以流量艺人为主角的图片、小作文和短视频等各种物料闯入眼帘,俨然一场演技大赏。

喜提热搜的演技,究竟是名副其实还是言过其实,不需要多高深的专业知识,以普通观众的视角就能肉眼可见。

看过流量们的演技热搜,会发现一些被吹捧实则拉胯的演技大致分为四大派系:

一是面瘫式演技派。《致命愿望》里的范丞丞演的裘文东因为“白切黑”、人设由高冷变疯批,他跟父亲争执的那场哭戏被称为“爆发力强”,可表演时除了流下一滴泪和皱眉,面部表情再无任何细微变化,看不出人物此刻的复杂情绪。

《你微笑时很美》里的程潇,也几乎全剧一个表情。即便跟男主暧昧擦出火花的戏,也只是眼睛睁大、嘴巴嘟嘟向下撇。不止路人,就连一些事业粉都看不下去。

二是浮夸派。《相逢时节》里跟对手演员不在一个表演频率的张艺兴,台词节奏、肢体动作和表情的分寸感拿捏失当,此前的《扫黑风暴》他也暴露过用力过猛的类似问题。

《影帝的公主》里的周洁琼,同样被吐槽五官乱飞,无论现代戏还是戏中戏的古装戏,表演基本都是夸张画风。

三是不合时宜切换表情的跳脱派。顶着半永久妆容的鞠婧祎,在《嘉南传》播出时竟出现“一个人可以演七仙女”的热搜,剧抛脸的宣传噱头与她以美为先的表演法则严重割裂。角色应跟随规定情境变化的情绪,掩盖在鞠婧祎“木头美人”的定位下。

《才不要和老板谈恋爱》的黄子韬,也属于这类。本色出演消解了角色维度的丰富性,用自身的下意识反应去表演,在高冷与浮夸之间随意切换。

四是因演多了内核趋同角色导致程式化思维的套路派。《斛珠夫人》的男女主陈伟霆、杨幂,形成了基于肌肉记忆的条件反射表演方式,角色的立体度被削弱。

与热搜货不对板的那些流量艺人的演技,营销水分有多大不言自明。

但有些热搜却能实打实证明流量艺人的演技。

在《长津湖》《奇迹·笨小孩》多部影片中表演细腻且直抵人心的易烊千玺,和《亲爱的,热爱的》《余生,请多指教》里表演生活化的杨紫,正是流量与演技兼具的代表。

这类演技营销的“含金量”相对较高,粉丝向路人安利偶像的底气就来自热搜里的图文和小视频。

02

人均“演技大师”,谁是幕后推手?

流量们不一定都读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可一点也不妨碍他们变身“演技大师”。修炼之道的核心,在于轰炸眼球的营销。

流量艺人因演技营销成为热搜常客,离不开内外因驱动。

据最近微博发布的2021娱乐白皮书显示,转型的偶像里近60%选择做演员。竞争压力变大,为尽快在影视圈站稳脚跟,不得不宣传演技。

其中既包含艺人的私心,也有背后经纪公司在撑腰。

要知道,流量艺人的身价跟经纪公司的商业价值紧密挂钩,哪怕明知前者交出的表演成绩单平平,后者仍会在“筹码”身上砸宣传费去增光添彩,以完成宏观层面的KPI。

一个佐证是,热衷演技营销的跨界爱豆有一部分来自以偶像练习生培训造星起家的乐华娱乐,如旗下的王一博、范丞丞、李汶翰、孟美岐、吴宣仪、程潇。

上个月,乐华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指出公司2019年-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6.31亿元、9.22亿元、12.9亿元,三年间增长率均保持在40%以上,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元、2.96亿元、3.95亿元。

其中占比最大且逐年增长的正是“艺人管理业务”,从2019年的84%逐渐上升至2021年的91%。而艺人管理业务包括了艺人“商务代言”和“影视、综艺”两大部分。

招股书还提及,艺人管理的不可控要素,例如极度依赖艺人形象、无法掌控观众对艺人的偏好等。

重度依赖流量艺人的乐华,在能力范围内降低潜在风险的一个方法,就是用演技营销为旗下跨界表演的艺人维护口碑和保持热度。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爱豆营销演技是内娱偶像产业发展至今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畸形产物。

可演技不够、营销来凑,很难不让人抵触“演技大师”这个充满违和感的标签。

与此同时,前后浪夹击,加之“流量”变成敏感词的大环境,将主攻影视领域的一些流量花生逼出了舒适区。

无论转型或树立专业度,要想在行业寒冬中夯实竞争力的自救行为生效,演技营销是助推剂。

《段桥》的王俊凯、《人生大事》的朱一龙,外形和表演全都彻底颠覆自我,而表明与“流量”割席决心的直观方式,就是不断营销演技来证明自己的“蜕变”。

至于大众是否买账,见仁见智。就像#马思纯王俊凯训练演哭导演#的热搜下,不出所料再现粉丝与路人两极化意见的景观。

此外,在影视作品宣传期,片方一般会借助流量艺人为作品引流,主创站台为其演技背书则是营销的标配。

但并非助阵人越重量级,就越能保证流量们的演技有质的飞跃。不到接受观众检阅的最后一刻,答案就未知。

王一博搭档影帝梁朝伟主演的电影《无名》,得到博纳影业董事长兼该片总制片人于冬的赞赏,吊足胃口。

孟美岐在新片中的表演获得该片导演力挺,换来的却是扑街票房和对其演技的质疑声。

一旦揭开营销面纱,发现真容与想象的落差大,受到反噬的不仅有流量艺人,还有那些利益关联者。

日前,人民日报发微博点评,指出“一些影视作品制造噱头,只见流量、不见内容含金量,利益先行、唯流量论,对文艺创作产生严重伤害。影视作品过度营销赢不来观众的心。”

流量艺人就像块倒置的磁铁,吸引了“同极”的赞美,排斥了“异极”的批评。混沌的舆论场,鲜花掌声与臭鸡蛋从四面八方朝他们涌来。而流量们是躲在资本提供的避风港,还是沦为资本的挡箭牌,或许都由不得自己。

如今,演技营销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哭戏、眼神戏、微表情、共情力、台词,几乎囊括了声台形表。原因不难理解。

一方面,流量艺人希望借此凸显所谓的表演信念感和“真听真看真感受”的体验派方法论,但殊不知自欺欺人或盲目自信,会更加暴露短板,授人口实;

另一方面,自诩为“高光”的演技片段被浓缩剪辑成短视频或制作成动图,这些符合碎片化传播规律的物料,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能快速吸睛并打入下沉市场。

且不论引发好评或差评,有关注总比影视作品悄无声息收官要好,至少能证明流量艺人的演技在公共空间具有讨论价值,营销目的之一便达到了。

03

内卷营销,演技就能破圈?

以演技营销为中心构建的场域,参与者包括流量艺人、片方、经纪公司、粉丝、大众,站在统一战线的前四者通过势能叠加,抢占后者的注意力。

因此,演技热搜不仅频繁出现在影视作品播出期,由于同行的内卷还开始了前置,渗透到影视产业链的上中游。从官宣定角到作品拍摄杀青再到定档之前,都不时能看到作为主演的流量艺人的热搜。

演技营销越来越卷,效果却大相径庭。

显然,对演技在线的流量艺人,适当营销是助力,但不意味着一定能破圈。营销能发挥多大作用,与作品品质的优劣休戚相关。换言之,流量艺人能否凭借演技出圈,作品是基石。

易烊千玺、杨紫这类受到好评的流量艺人,无不是因为爆款作品的赋能,再加上在导演的调教下付出努力,才擦亮了演技招牌。

好作品+好演技+营销,流量艺人演技的出圈概率则大。

对另一些演技有待提高却硬要“住”在热搜的流量艺人,其想通过营销来证明自己并扭转大众风评的愿望往往会落空,而且还容易口碑翻车、败坏路人缘。

过度营销甚至成为他们事业发展的阻力。

上述反例比比皆是,反复证明了演员与爱豆之间的确存在难以击穿的壁垒。毕竟连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前辈张艺兴,至今都难逾越这道鸿沟。

不得不承认,多数流量艺人的演技存在一定风险。当拉胯表现拖累影视作品逐渐成为常态,过度的演技营销又放大了这种负面效应,由此触发的粉丝、职黑与路人三方口水战的“饭圈”乱象行为,极易踩到红线。

一些流量就算演技出圈,也大都因为被群嘲而出圈。

而且,演技营销不止尺度与节奏要把控好,方向也很重要,否则会起到反效果。

《与君初相识》播出时,出现了一个#任嘉伦30秒6种情绪切换#的热搜,本意是想通过几场高光戏体现他在不同情境下精准切换情绪的演技,但为了噱头造出的迷惑词条反而加深了路人对流量的沉锚效应,宣传效果与预期背道而驰。

杨超越在《且听凤鸣》“本色出演”的热搜,《摩天大楼》刚开播就喜提的杨颖哭戏热搜,同样因为营销方向跟大众认知的错位招来反感。

虽说演技高低无衡量标准,但观众心里有把尺,内卷营销无异于加速了大家对流量艺人演技的“免疫力”,真的大可不必。

与其花心思营销演技,不如流量们精进演技、创作者好好打磨作品、经纪公司拓宽业务巩固护城河。

只有当陷入这个怪圈的每一方都转换心态,用长期主义思维各司其职,自然会收获好回报,被扰乱的行业秩序也才可能重回正轨。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

标签: 影视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