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关注 > 娱论|从反战到爱国主义,俄罗斯战争电影主题更替意味着什么?

娱论|从反战到爱国主义,俄罗斯战争电影主题更替意味着什么?

时间:2022-03-06 17:06:43 来源:凤凰网

文/凤凰网特约评论员 杨祖仁

01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往往受所处地域的影响很深。

尤其是俄罗斯这样横跨欧洲与亚洲,历史上受到欧洲与亚洲文化传统影响很深的国家。

在蒙古大军入侵之前,在俄罗斯大地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国家,所谓的“基辅罗斯”是由一堆松散的城邦国家组成的,大多数城邦都有由本城居民组成的的议会,同时各个城邦之间战乱不休,如果没有蒙古入侵,那么俄罗斯很可能像西欧一样,分裂成若干小国。

蒙古人的西征虽然对“基辅罗斯”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基辅原本是东欧最繁华的城市,结果蒙古人掠夺后,基辅只剩200多户人家),但是同时,蒙古人在西征过程中也消灭了大量的城邦,为日后俄罗斯公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而俄罗斯人,从采取绝对军事主义统治俄罗斯240年之久的蒙古人身上,学到了三件事:

对于东西双向都是无险可守的大平原的俄罗斯来说,所有俄罗斯人必须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外敌的入侵;

一盘散沙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就意味着灭顶之灾;

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可以采取一切手段。

19世纪俄罗斯著名哲学家恰达耶夫在谈到俄罗斯人的性格时就提到:“俄国人民从来都只将政权视为严厉程度不同的家庭权威,任何一个君主,无论他是怎样的,对于人民来说都是一位父亲。”

换言之,国家主义和权威主义是刻进了俄罗斯人的DNA里的。

又由于俄罗斯周边没有崇山峻岭,没有沙漠,没有天然的自然屏障的地理环境以及蒙古人入侵对俄罗斯造成极大破坏的历史事实,使得俄罗斯人对“外人”充满了怀疑以及不安全感,而这种对外部环境的不安全感促使俄罗斯帝国进行了几百年的对外扩张。

这一切,都是以蒙古人入侵为标志的亚洲文化,给俄罗斯民族性格带来的影响。

那么,欧洲文化又给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欧洲文化给俄罗斯民族性格带来最大影响,就是让俄罗斯人从此拥有了“弥赛亚”情结,坚信俄罗斯民族是要拯救世界的。

公元988年,基辅罗斯的弗拉基米尔大公与东罗马帝国联姻,这也宣布了俄罗斯人开始皈依正教(东正教)。

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

君堡陷落也就意味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而也因为东罗马帝国灭亡,与梵蒂冈有极深矛盾的东正教神职人员只能把目光转向俄罗斯。

公元1492年,在东正教具有极高威望的一名神职人员左西马,致信给当时的俄罗斯沙皇伊凡三世,表示莫斯科从此取代了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1510年,当时在东正教权力极大的另一位神职人员菲洛费致信沙皇瓦西里三世,说上帝的意志明显地指向了俄罗斯,俄罗斯已经代表了人类和基督教的黄金时代,俄罗斯已经成为罗马帝国在精神和物质上的继承人,俄罗斯就是新的罗马。

虽然俄罗斯人很早就信奉了东正教,但是在西欧人眼中,俄罗斯人和蒙古人其实没什么差别,都是远离文明的野蛮人。就连俄罗斯人自己都觉得自卑,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突然之间,俄罗斯人发现原来自己才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原来上帝赋予了俄罗斯人这么神圣的义务。这个时候,俄国从上到下,从王公贵族、僧侣,一直到普通老百姓,都有一个共识:俄罗斯确实有昭昭天命的。

而这种弥赛亚情结,又使得俄罗斯人迅速地接受被东正教注入人文主义的基因。

而蒙古入侵带来的专制主义与东正教弥赛亚情结带来的人文主义的碰撞,就形成了俄罗斯人具有鲜明的“二律背反性”

即对立面的融合——国家至上和自由放纵;残忍、倾向暴力和善良、人道、柔顺;信守宗教仪式和追求真理;个人主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无个性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自吹自擂和普济主义、全人类性;谦逊恭顺和放肆无理;奴隶主义和造反行动。

俄罗斯人的这种民族性格,使得俄罗斯人不善于妥协、让步,喜欢走极端,没有任何间接的表示,也缺乏必要的过度。

这和我们中国人讲究中庸、讲究遇事不走极端是完全不同的。

02

俄罗斯战争电影随着时代的进程以及俄罗斯国力的逐步恢复,呈现出“从反战到爱国主义”转变的趋势,但是由于俄罗斯民族鲜明的“二律背反性”,使得俄罗斯导演们在拍摄战争电影时似乎也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大概就是俄罗斯人喜欢走极端的体现。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在整个90年代拍摄的战争题材的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反战”,而且特别喜欢拍阿富汗战争时期的题材的电影。

众所周知,阿富汗战争给苏联人民带去了沉重的物质负担和精神创伤,而在苏联时期,阿富汗战争题材电影一度是禁忌,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转型期的迷茫与阿富汗战争的悲剧心里相契合,使得整个20世纪九十年代,反映阿富汗战争题材的电影在俄罗斯井喷。

这一时期阿富汗战争题材的电影,几乎都充满了对战争合法性的拷问,以及对战争所带来的沉重创伤的反思。

其中上映于1992年的《腿》,导演把镜头对准了阿富汗战争中很少被人提及的伤残军人这一群体。主人公瓦列拉在战争中丢掉了一条腿,成为了残疾军人,而那条失去的腿成了他永远的梦魇,而与此同时瓦列拉牺牲的好友和意外身亡的女友不时地出现在他的意念里,甚至二人在瓦列拉的意念里还化为了一体,最终瓦列拉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折磨,选择开枪自杀。

这部电影看似荒诞,但实则却批判了战争的不合理性以及战争本身对人性的残害。

1994年的《白沙瓦的华尔兹》里,导演直接安排了暴动越狱的苏联战俘在逃生无望的情况下开始了互相残杀,这些苏联战俘完全失去了道德准则。他们不仅仇视敌人、也仇视朋友,甚至仇视全世界。

电影《白沙瓦的华尔兹》海报

导演想要表达的是在战争中被摧毁的人性,在脱离了道德目标约束的情况下,究竟有变得有多丑陋。

而《阿富汗创伤》则是这一时期俄罗斯“反思”型电影的集大成之作,电影里有大量的台词都非常大胆:

主人公班杜拉少校在围剿阿富汗游击队时,抓到几个俘虏,这些阿富汗战俘咒骂着苏联士兵:“你们为什么来这里?这不是你们的国家,是我们的。我们肯定能战胜你们的。”

而在另一段剧情里,苏军军官们谈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闪电突袭捷克斯洛伐克;军官们表示闪袭捷克斯洛伐克,在战术上确实很成功,但是在政治上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

而大胆的是,当在阿富汗作战的苏军士兵晚上聚会时,不少苏军士兵都表示国内老百姓日子过的太过单调,而且买什么东西都要排大队,还不如留在吃喝不愁的阿富汗服役呢。

而在电影的最后,载着尸体、伤员、厌战的士兵的苏军机群飞越边境回家,而遭受战争涂炭的阿富汗村庄满目疮痍,一个裸身男婴孩在啼哭……正如电影里苏联将军所说:战争因政治而起,牺牲的却是士兵。

《阿富汗创伤》这部电影在画面、配乐无不体现着斯拉夫式的忧郁

进入21世纪,随着俄罗斯国力的逐渐恢复以及俄罗斯人开始度过迷茫期,新世纪的俄罗斯战争电影开始向传统回归,这一时期的俄罗斯战争电影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英雄式的牺牲精神。

比如影片《星》几乎就是前苏联战争电影的复刻,突出表现苏联普通军人在二战中为保卫祖国付出的鲜血以及生命,这部影片政治立场和道德立场都非常鲜明。

而同样是表现反映阿富汗战争的电影,新世纪的《第九连》和20世纪90年代反映阿富汗战争的电影最大的不同是《第九连》浓墨重彩的表现了苏联军人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和勇敢精神。

电影《第九连》海报

在电影上映后,俄罗斯影评人撰文称“《第九连》讲的不是苏联输掉战争,而是这些小伙子(苏联士兵)赢得了自己的战争,而这场战争是在每个男人中进行的。”

顺便说一句,这部突出英雄主义和勇敢精神的战争电影,成为了2005年俄罗斯电影票房冠军。

总而言之,进入21世纪,俄罗斯战争电影着重把俄军刻画为人数或战场条件处于劣势的一方,并以少敌多、以弱胜强。这其实也是为了在21世纪塑造俄罗斯的国家认同。

俄罗斯战争电影从20世纪90年代的“反战”主题,再到21世纪的“爱国主义”主题,这其实也暗合了俄罗斯外部国际环境的变化。

1990年代,俄罗斯虽然经济滑坡很厉害,但是和欧美关系还是很好,所以这段时间战争电影都是“反战”主题,因为俄罗斯人也并不想再次回到冷战局面中去;进入21世纪,随着俄罗斯国力复苏,欧美也开始对俄罗斯进行遏制,所以这一时期就更需要俄罗斯人对国家的认同。

本质上,当代俄罗斯战争电影主题的变化,也是俄罗斯民族自我观照反射的结果。

标签: 阿富汗战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