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力“讨好”国内观众的这部电影,却彻底失掉了中国市场?
《黑客帝国》第四部取名「矩阵重启」是颇有寓意的,时隔20年,这一高分系列再度回归,引起了不少人期待,不过……却扑街了!
果然,经典的东西再拿来炒冷饭,是不会有人买账的,何况20年过去了,受众基础也发生了变化。
「矩阵重启」也是这一经典IP的重启,前10分钟的热场面开头仿佛让观众回到了20年前,感受《黑客帝国》带给观众的震撼。
不过很遗憾的是,梗姐在影院观看的是译制片……蹩脚的中文翻译和老式译制片的口音实在让人头疼,前面的场景很难让梗姐进入到情境中,何况,20年前梗姐还是个宝宝,对这一IP的辉煌时代是完全缺席的。
因此,梗姐并不是这一电影IP的受众群体,这篇影评的评论视角也会相对客观一些。
单用译制片的口音和翻译来给这部电影投否决票自然是不公平的,所以抛开这一切,但从剧情和影像上来看,《黑客帝国》似乎也没有达到及格线以上。
果不其然,豆瓣评分5.7,个人觉得评价客观。
或许有一些哲学大家在《黑客帝国》中看出了一点哲理韵味,尼奥塑造的游戏世界其实是主观意识所造就的,他将现实生活的幻想移植到了游戏世界之中,所有的黑客都是主观欲望,所有的机器人都是欲望的外化。
不过在梗姐看来,《黑客帝国:矩阵重启》与霍普特曼的象征主义戏剧《沉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尼奥所代表的是艺术家的形象,他所创造的游戏「黑客帝国」就是他的艺术品,电影中讽刺了当下艺术家在创造与市场之间的矛盾。
在影片宏大的场面之后,是托马斯·安德森(尼奥)在苦逼地敲着代码,随后老板找他谈话,让他重启「黑客帝国」的项目。
时间过去了这么久,竟然还要继续为已经结束的故事写续集,这引起了安德森的不满。
老板表示,他们的母公司华纳一定要重启「黑客帝国」,如果不重启的话就要终止合约。这个对话如此真实,仿佛是真的发生在华纳与《黑客帝国》主创团队之中的。
第四部的扑街似乎早有预谋,沃卓斯基兄弟在拍摄第四部的时候似乎已经知道了「黑客帝国」的辉煌彻底逝去了。
电影中「黑客帝国」的游戏团队开会讨论接下来的游戏应该怎么玩下去,如果在原设定与时代性中寻找平衡,如何创新?
第四部中的许多元素也与前三部互文,比如“子弹时间”。
子弹时间
● 子弹时间(Bullet time)是一种使用在电影、电视广告或电脑游戏中的摄影技术模拟变速特效,例如强化的慢镜头、时间静止等效果。
「子弹时间」最早就是出现在《黑客帝国》之中的,并且因这部电影中的使用而名声大噪。
还有电脑上的代码与《爱丽丝梦游仙境》联动,之前第一部中也有这样的联动。
其实,这种经典IP的延续一般都会采用炒冷饭的方式激起观众的情怀。
有意思的是,既然《黑客帝国:矩阵重启》是一部吐槽艺术商业化的电影,那么片中自然会有一些充满指涉意味的元素。
比如心理医生的猫叫“闪回”。
因为心理医生通过催眠的方式让尼奥进入梦境,这些梦境似真似假,看似是梦,实际上在后来都会发生,分不清楚是回忆还是梦境,这与电影中的“闪回”非常类似。
还有主角们在废旧工厂遇到的满脸是血的疯子,他破口大骂的内容似乎是创作者的心声。
另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好莱坞商业大片存在了普遍讨好中国的趋向,不仅采用国内演员加盟,而且许多元素、CG画面都用了中国式的元素。最典型的是《功夫熊猫》,完全以中国功夫作为拍摄对象;还有《2012》的诺亚方舟就是中国;《钢铁侠3》中有范爷的镜头,景甜也参演了《环太平洋:雷霆再起》;《碟中谍3》的取景地是在上海,《阿凡达》的取景地是黄山。
可见,好莱坞大片都热衷于中国元素,《黑客帝国》也不例外。
比如某个机器人的兵器是红缨枪,尼奥在游戏中竟然会气功,其中有一段打戏的取景地还是在水中央的亭子里,亭子是中国古典建筑的模样,采用了天圆地方的布景方式。
八哥、尼奥等人去打仗的方式则是通过脑后的插头,用意念前往战场,这个与《阿凡达》的设计非常类似,不过根本上源于张艺谋的电影《英雄》。
与好莱坞大片中通过机械和科学的手段达到某种脑电波的连接不同,国产电影《英雄》则完全依靠着意念打斗。这个桥段是非常经典的,后来英剧《福尔摩斯》以及许多国外大片当中都借鉴了。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中还有“类中国”面孔,女二号八哥是中英混血,母亲是华裔新加坡人,因此她拥有二分之一的中国面孔,这个亚洲面孔也拉近了与国内观众的距离。
不过,即便该片无所不用其极地「讨好」中国,却始终没有能够真正令国内观众满意。
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该剧的叙事过于混乱了,讲到后来似乎没头没尾。或许是国内观众对于哲学和科学的认知高度有限吧,《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在烂番茄上给出了70%的评价,算是正常的分数,也许这部电影还是较符合国外观众口味的。
end
标签: 却彻底失掉了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