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13天票房7.8亿!18万人五星好评,这部贺岁档为啥这么“横”
元旦即将到来,春节也不远了,各大贺岁档电影纷纷上映,想要抢占票房。
而由肖央、任达华、文咏珊等主演的《误杀2》自上映以来,就一直居于票房榜首,13天破7亿的成绩相当耀眼。
除了票房高、热度大以外,观众口碑也向好,猫眼评分高达9分,22.3万人参与评分就有82.4%的给了5星好评,也就意味着18万人都觉得非常好。
除此之外,各项数据都很亮眼,甚至还是连续12天的日票房冠军。拥有这么牛的数据,许多观众不禁想问《误杀2》究竟凭啥?
不得不说,《误杀2》中出现的种种细节以及画面,给到观众一种“虽未言尽,却有意传”的滋味,让许多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沉浸感满满,并且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回忆起其中的一些剧情还有些许反思意味。
那这部电影它究竟有哪些细节?它其中又有哪些亮点足以让我们在看完之后再“细嚼”?
一、舆论的引入
《误杀2》显而易见的一点是:这部电影的主角林日朗,他之所以能够一步步通过劫持医院、要挟人质这等极端的方法,最终把幕后黑手揪出来、把适配心脏重新找回来的重要推力就是当时的社会舆论!
而这点,无疑会让这个“劫持医院、拯救孩子”的故事更具逻辑性以及更贴合现实。
因为在当今,社会舆论越来越具有普遍的公信力,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舆论信息的传播变得迅速,且更具广度。
暴露一角的贪官污吏、一桩桩陈年旧案……等等,因为舆论而改变的案例屡见不鲜。
而电影中的林日朗,他就是利用了舆论的威力,逐步地迫使幕后黑手不断露出马脚随着被甩出来的信息越来越密集的时候,就顺理成章将幕后主使从黑暗中拽出,将他公之于众。
二、群众的侧写
舆论的主要产生人群就是普罗大众,在电影里针对林日朗劫持医院,这个事件所展开的群众侧写不少。
首先,群众还不知道林日朗所做这些事情的真正原因时,群众普遍对他是一种恐惧、反感、抗拒的意味,当时群众的主流想法就是让警察将这个扰乱公共秩序,威胁到公共安全的劫匪绳之以法。
这就是最初舆论的起始。
其次,当群众知道林日朗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某个权势滔天的人物将他孩子最后的希望夺走这个原因时,群众便换了一种态度,希望警察能够查清真相、将幕后的主使者揪出来。
而且得知林日朗做出此等疯狂举动的初衷后,在医院里充当人质的群众也一改之前惧怕的心理,甚至还也因也因为这件事情不再惧怕林日朗,反而变得支持他。
这是林日朗他以群众共情的心理,并且占比不小的普通人对于权贵不由然地都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林日朗也借由这一点利用舆论的威力推波助澜,得以对抗权势。
最后,林日朗在被击毙时,大家都以为林日朗杀死一名警察,那些不久前还在支持他,为他摇旗呐喊的群众,却在此时欢呼了起来,他们在为一个暴徒的死而感到庆幸。
这就是林日朗借助舆论威力的反噬,舆论的威力是巨大的,但它也是极不可控的。
作为舆论的主要载体——群众,绝大多数人都会因为在群体之中而变得丧失了独立思考、冷静推敲的能力,极其容易被周围人的情绪所感染、所挟持,不由地产生从众的心理,在一种极其亢奋、高涨的情绪引领下,而做出一系列集体性的选择与行为。
在这部电影里,社会的群像是经常出现的。而在林日朗劫持医院这个主要事件的周边,所有的群众对林日朗的态度转变的极为迅速。
尤其是在电影的末尾,将镜头给到场外因为林日朗的死去,先前还在同情他现在却欢呼雀跃的群众们,不由然形成一种强烈的讽刺意味,将群众乌合之众的气息毫无遗漏地凸显了出来。
这部电影以小人物的故事揭露了社会阶层对人的不公,极易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这也是这部电影票房高和口碑好的原因。
标签: 这部贺岁档为啥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