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漫“感觉结构”创作动力的新突破
文/刘妍
国漫不再是漫天神幻,一群神仙腾云驾雾的虚幻世界,而是触及现实,充满人间烟火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近日,现实题材的新国漫动画电影《雄狮少年》热映,国产动画电影最大的突破,填补了国内动画电影现实题材的空白。观众感动人心之余,获得业界认可。
“咸鱼翻身”“老虎唔发威当我係病猫”鬼马粤语中的咸鱼梗、病猫梗不再是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文化常识。近日,现实题材的动画电影《雄狮少年》横空出世,多了一梗“病猫变雄狮”。
电影中舞的狮子属于中国南狮,通常称之为醒狮。吉祥如意,醒醒目目,不打瞌睡,不嗜睡的鬼马灵动的文化图腾。
岭南醒狮文化的起源地在康有为的家乡,广东南海县,今佛山市辖区内。醒狮文化广泛流传于南方地区、港澳台地区,潮水所至的海外华人社区。
与北狮最大的不同,在于南狮更讲究技术和写意。如采青、上高桩等高难度动作,不是三五年的功夫,往往是童子功,长年累月刻苦训练。与醒狮相关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
多元化、多样化的舞狮影视题材影片中,醒狮是“熟悉的陌生人”。
若主创团队稍微走神,叙事、节奏、造型、光影、意境等方面下的功夫不到位,剧本打磨的火候不够,那么群而会攻之,或出现“烂尾”情景。
这并非危言耸听。
影片讲述一位从小体弱多病,寄托父母健康成长期望的女性化名字男主人公“阿娟”的青春题材的成长追梦故事。
小时候的阿娟常常受到小伙伴们的欺负,嘲笑讥讽,外号为“病猫”。一次偶然机会,同名同姓的女子阿娟启蒙了他。阿娟与好友阿猫、阿狗,在师傅咸鱼强的带领下,走上舞狮的“雄起”之路。
“被英雄花砸中的男人一定会成功。”女子阿娟这句话,激发起男主人公阿娟内心深处的追梦热忱。“做自己的雄狮”,热血燃烧程度不亚于盛放的英雄花(广州市花木棉花)。
四人组成的“咸鱼队”经过艰苦训练后,历尽磨难,几番周折,终于挺进了决赛。因阿娟的父亲摔伤卧床,阿娟一度离开咸鱼队。千钧一发关头,阿娟听从内心的召唤,重返咸鱼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病猫变成一头雄狮的蜕变。
影片叙事较为流畅,聚焦古村落中的留守儿童。
长镜头所展示的舞狮、大排档、祠堂、鱼塘、神像、大屋、街坊、食品店等,皆为中国社会由乡土转型城市过程中实在、具体的人和事。影片中勾勒阿娟的生活场景,是好几代人的“生活经验”,极易产生共鸣。
同时,动画电影特有的蒙太奇叙事手法,想象力介入,夸张而非理性的“感觉结构”在不合理中存在。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的追随者、实践者雷蒙·威廉斯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述一种先于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感觉,即“感觉结构”。尽管在理论上有瑕疵,但一直在完善。
雷蒙尽力把理论和经验结合,从现实出发,正是该影片的一大特色。
镜头中所呈现的一种现时在场的,处于活跃着的、正相互关联着的连续性之中的实践意识,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集体生活经验和感觉。
这种岭南乡村特殊生活感觉得以被集体传承下来,这就是具有当代意识的中国化的“感觉结构”。
本土特色的接地气的影像叙事,为影片的内核赋予历史性特征和作为现在时态的在场提供精准的定位,观众的共情达到高阈值。
该影片特殊的“感觉结构”使得创作具有独特的生命动力学意义。
阿娟看似普通,却是精神追求上成为一头“雄狮”的开创性范例;阿娟由病猫而成长蜕变为独立自主、自我超越的生命,极富个性的个体;阿娟患脚伤,却一跃而上狮桩的英雄叙事,水到渠成、客观精准。
“感觉结构”视阈下的中国特色小人物的英雄叙事,或已成为我们新时代构建真实的新路径和方式,其影响力正在扩大,越来越多观众接受和认可,其价值和意义,需要被重新重视、认识和讨论、确认。
中国社会当下的趋势特征,其精神性正围绕感觉结构为支点,呈现放射状,辐射更多群体和人群。
影片中讲述阿娟的家庭变故,导致他成为大都市里茫茫打工一族的一员。工地窝棚里睡“下下铺”的人,却几乎是可以忽略的一颗尘埃。
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勾勒阿娟在都市里打工的卑微和无助,典型场景的“常量”达到一定级别,非常典型。美即典型,具有复杂性和当下性。
阿娟下下铺这一典型场景凝练了人们集体的情感、回忆以及纠结,具有典型情景性。这为阿娟觉醒蜕变成一头少年雄狮,制造了必要的氛围和条件。
影片结尾处,其他狮队和女子阿娟自发地为男主人公阿娟击鼓打气。
这一情节情景设计非常有意义。
舞狮运动超越性别,超越小圈子,不是争名夺利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而是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精神谱系书写,生命不息,永不言败的中华自强精神。
影片《新神榜:哪吒重生》中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击中无数人的情感神经。
而该影片中阿娟凌空一跃,实现似乎不可实现的目标时,阿娟的生命脱离了本体的意义,而是朝着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超高难度极限挑战。醒狮不再是舞而是崛起,一头有灵性盏鬼而雄奇怒吼的中华雄狮。
若哪吒是叛逆不羁的青春少年,阿娟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承的标识。
至此,岭南的本土化故事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醒狮,成功完成并实现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哪吒到阿娟,从神话到雄狮,中国的国漫动画电影,实现了质的飞跃,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表及里、由皮到核。主创团队赋予雄狮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涵。
接地气、高品质的电影音乐为该影片增色不少,可圈可点。
粤语、客家方言、潮汕方言的混合运用,圈粉无数,别具特色。
岭南古建筑“上山虎”和“下山虎”隐喻的运用,歌词中大量具象化的日常描写:拖鞋、短裤,经典和新潮的音乐曲风元素、表现形式、配乐特色,引发观众的共情共鸣情绪达到高饱和度。
新国漫现实题材《雄狮少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国漫与现实题材结合的范例。
未来的新国漫影视之路,仍需开拓进取,积极主动创新。
【作者简介】
刘妍,青年作家、评论家。
中国新文艺群体评论委员会首批特聘委员,入选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研修班。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结集出版已发表的散文集《花城印记》《花城味道》系列等。剧本《如影随形》入选第二届广东省优秀电影剧本奖,《钟南山逆行的72小时》入选2020年年度文选等。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标签: 新国漫“感觉结构”创作动力的新突破 雄狮少年 醒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