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关注 > 《花木兰》一个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娇姑娘

《花木兰》一个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娇姑娘

时间:2021-11-09 12:00:33 来源:互联网

去年年底在微博看到一条美版《花木兰》即将上映的花絮,一袭红装的刘亦菲骑乘在骏马上,在宽阔的原野上奔驰,在沙场上挥剑驱敌的画面,好不潇洒。

看完宣传片说期待也不算期待,毕竟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故事,自小从课本学到的、文化作品中渲染的、众人口耳相传的,已足够我在脑中描绘出一幅先入为主的画面。影视公司的作品,最多是在原有记忆中加深印象,很难再取代从前那些经典的记忆。

既然是经人一拍再拍过的经典作品,为什么人们还要看新版,而且还是由外国人拍的?外国人能不能再现经典已经不重要,而是能不能在呈现原版的基础上,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我看这部《花木兰》,如果烂剧的标准是5分,及格是6分,则不能得7分。多得1分是给他们用心呈现这一古老神话故事,还是有一些细节布置能够让人内心为之一颤。

但是综合起来只能说勉勉强强过得去,没有感觉什么特别惊喜的地方。

电影一开屏,是木兰父亲在田野中教幼年花木兰习武的画面。随后镜头一转,转向他们身后以福建土楼为背景的建筑群落。

我第一个反应是有点懵。花木兰不是相传是北方人吗,怎么会跑到南方来了?况且福建土楼虽说是客家人为抵御强匪而建筑的、在世界上别具一格的建筑群落,但是现存历史最远的土楼也不过六七百年尔,如何能和距今一千多年的北魏牵扯上关系。

如果说国漫《大鱼海棠》中以土楼元素作为背景,是创新的话,那么《花木兰》中使用土楼元素似乎有点移花接木之嫌。当然这或许与外国人不了解花木兰以及中国建筑历史有关,或许他们认为花木兰所生活的年代,和她的籍贯背景没有什么要紧,或许同是观影人的外国人也没功夫和底蕴去考究这个,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我还是有点不习惯。

在我眼里的花木兰不应该是一个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娇姑娘,而应该是人高马大的北方人。不是长在以氏族为单位的部落里,而是生长在北方庭院深深的大户人家之中的大家闺秀。

随后电影画面调转到木兰与父亲在屋内看那把刻有“忠诚、勇敢、真诚”的宝剑,还有一块刻有“孝”字和凤凰图腾的玉佩。然后某天木兰趁夜里偷走了宝剑,临走时还偷偷看了一眼睡梦中的父母。木兰替父从征的历程从这里便开始了。

随后木兰入军中参与训练,有与军中男子们性别不相同而造成的种种窘境,有木兰不输男子甚至比男子更勇猛果敢地体现,到后来竟然凭借一己之力爬到了军中仅次于首领的地位,挽救军中众人生命,还领导男子们打仗,对抗入侵者柔然。

这是木兰毫不输男人的气场表现,有一种超脱的精神象征。而古代诗词《木兰辞》中对于木兰打仗的诗句仅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话,写尽木兰从军时冲锋陷阵、刀兵相见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

随后木兰在解救被绑架的国王时,得到弃暗投明的仙娘指路,找到了国王和柔然首领的地方。和柔然首领打仗时,木兰的宝剑滑落,却意外激发了她心中的“气”,一只火凤凰自她的后背腾起,最后木兰奇迹般地打败柔然首领,救下了国王。

在古代中国,立下如此解救国家危难,解救国王的大功,加官进爵自然是不可少的,但是木兰放弃了这一切,选择回家与家人团聚。这是木兰心中最诚实的选择,就像片中反复提到的“忠诚、勇敢、真诚”三个词。这部电影凝结起来就是这三个词,也即是《花木兰》要告诉我们的内涵,要赋予我们凡常生活的力量。

一直觉得美国大片刺激则刺激,震撼视听则震撼视听矣,但是总未免觉得套路了些。无非是些超级英雄拯救全人类,这样大而不实的路数。这是好莱坞百年来形成的一套成熟、便捷、群众亦喜闻乐见的电影拍摄、剧本走向格式。

但是套用在一些故事中却不见得就合适。就拿《花木兰》来说,把木兰领兵抗击柔然的场景,凝固在城中一战和少数战斗画面当中,并且极化了木兰一个人的力量,就显得有点夸大木兰,这显然不是中式战争片的摄制方法。历史上所谓英雄不过是少数留下名姓的代表符号,而非真的靠一人之力就足以影响全局。

《花木兰》中使用的,也是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在《作家之旅》中展示的“英雄之旅”的“冒险召唤-遭遇阻碍-打破阻碍-找到万能药回归”的模型思路和套路。只是女巫仙娘的角色似乎有点西化,也更神话了木兰的故事。女巫这个角色如果放到传统古代战争片中,应该更类似于军师这样的角色,但是最后叛变投敌了,这个反转也是我没想到的。

那位“没有家园,没有家庭,没有村庄”的仙娘站错了队,原本还想拉被众人伤害的木兰入伍,结果未果,自己也因为受不了那种被称为“走狗”的生活而帮助木兰打败柔然,最后还为救木兰而牺牲了。我认为这是剧情需要,也是对黑暗力量的救赎。

如果说战斗大片,国产比不上美国大片,但是像木兰这种以古代传说为蓝本的中国历史故事,还得中国才能拍得好,才能拍出其精髓,拍的角色入木三分、深入人心。因为中国故事,还得中国人才更懂中国人的喜好,才更了解他们的历史、族群纽带,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局限无奈和内心的渴望。

像《哪吒》,拍出了那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心理,他就是要以一人之力对抗这世界的欺压,对观众来说也比较有代入感。相对来说,《花木兰》这一块就弱很多,几乎没有什么对于木兰的心理描写。其实这一点对于观众带入木兰这个角色,是十分重要的一笔。而美版《花木兰》选择一笔带过,留给我们的更多是一个只有许多打斗场面、特效绚丽的没什么人情味儿的花木兰。我认为这是电影中很遗憾的一点。为求呈现全面,而忽略了观众心里最想看到的木兰内心的那一面。

如果说华人能不能拍得出很好的中国式西方电影,我认为李安和他的作品(如《喜宴》)可以算得上独树一帜。但是西方人拍的中国电影,则多有欠缺,不是对文化的不理解,就是把西方电影那套成熟的技巧生搬硬套到了中式电影上,自然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当然,在世界文化日趋同轨的今天,优质的文化和IP已经不分国界,也值得各国发扬光大。当今世界对中国IP的喜爱,崇敬,还是十分值得我们高兴的。

只是如何把这份热情做到最好,还需要电影界同胞的不懈努力。中西互通互融,互相借鉴学习,而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

标签: 花木兰 一个 生长 长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