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关注 > 《沙丘》为什么比《降临》少了点伦理学深度

《沙丘》为什么比《降临》少了点伦理学深度

时间:2021-11-04 00:15:22 来源:互联网

首先,《沙丘》这部电影是可圈可点的,导演是丹尼斯·维伦纽瓦,之前导演过《降临》《银翼杀手2049》等优秀作品。个人风格鲜明,镜头里总是充斥着一种末日的荒凉感和未来主义的冰冷感,这一点很贴合《沙丘》原著的氛围。

尼斯·维伦纽瓦

电影《降临》海报

电影《银翼杀手2049》海报

主演蒂莫西·柴勒梅德,演过《call me by your name》,我至今对电影最后的哭戏印象很深,也是因为在这部电影中如此细腻的表演,导演找到他来演《沙丘》。

配乐汉斯·季默,当代配乐大师,之前为《狮子王》、《最后的武士》、《盗梦空间》、《为奴十二年》、《星际穿越》和《敦刻尔克》配乐。他也是导演的挚友,两人在艺术创造方面有很多共同语言。

汉斯·季默

还有本片的原著作者——美国20世纪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弗兰克·赫伯特。赫伯特的一生著作不多,但他创作的《沙丘》系列却同时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要知道,如果一部小说同时拿到了“双奖”,就标志它毋庸置疑进入了科幻著作的殿堂,载入史册。

弗兰克·赫伯特

但是说句心里话,从电影院走出来以后,我是有点失落的。维伦纽瓦导演的这部《沙丘》,没有达到我的心理预期。

同之前的电影《降临》相比,《沙丘》少了点人性的温情;

同电影《银翼杀手2049相比》,《沙丘》少了点伦理学的深度。

作为影视戏剧专业博士,我来分析一下这部电影可能让人看不下去的几点。

希望看完本文后,想去看这部电影的朋友可以放下顾虑、带着对原著的热爱去看;不想看电影的朋友也能在本文里找到些许原因,对《沙丘》系列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全文无剧透,放心食用。

1)情节老套

维勒纳夫借着《沙丘》宇宙的外壳,讲了一个“王子复仇记”的老套故事。

电影《沙丘》表面上看,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遥远未来的、星辰大海里的故事。可是当我们拨开迷雾,剔除掉那些星际航行、可怕的沙虫、具有魔法功能的香料以及神秘的姐妹会等元素,这部电影本质上依然讲的是个人主义的美国式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

主人公天赋异禀、是天选之子,他出身于高贵的厄崔迪家族。他的父亲却由于政治斗争,被陷害致死。保罗决定为父报仇。这个情节是不是听上去特别耳熟?是不是有点像文艺复兴时代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

这种故事套路,我们将其称之为“王子复仇”,该套路的核心是:出身高贵、天赋异禀的少年失去父亲以后开始走上一条自我成长之路。一路上,他打怪升级、收获了友情和爱情,最终在小伙伴的助攻之下打败了大Boss,然后走向了人生的新巅峰。

这样梳理一下,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电影《沙丘》,它的每一个情节转折,他的人物设置,都缺乏新意。看了开头,就猜到结尾。

2)服化道落后

对未来世界的设定落后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

赫伯特的原著《沙丘》出版于1965年,那是一个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都还没诞生的时代。

困于时代的局限性,赫伯特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跳出他那一代人对于未来的想象。所以他笔下的沙丘世界,即使发生在遥远的未来,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还保持着上个世纪60年代的遗风。

维勒纳夫导演的问题在于:他将赫伯特原著中的所有关于未来世界的设定都原模原样地照搬照抄,没有进行顺应时代潮流的改编。

最让我感到诧异的设定是:在《沙丘》的世界里,人们的近距离打斗居然还是使用冷兵器。

要知道《沙丘》的故事,可是发生在一万年以后!一万年!

我不太相信一万年以后的人类还和现在一模一样。

比如说,也许穿戴式电子设备和芯片植入技术的发展,会让机器成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

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将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未来人类的四肢会不会发生相应的退化?

再比如,在未来,由于某件不可预知的灾难性时间,比如说《流浪地球》里的太阳爆炸,人类在被迫迁入地下生存以后,由于长期缺乏光照,我们瞳孔和皮肤的颜色会不会发生异化?

根据进化的规律:新发明和出现的工具,一定是以前不存在的。当旧工具和新工具并存的时候,人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总是倾向性去使用新工具。这就是创造和发明的题中之义。

就好比,21世纪发明的智能手机,是1000年前不存在也无法想象的通讯工具;

古代人使用飞鸽传书进行信息沟通,现代社会虽然也有鸽子,但是技术的进步驱使人类不太可能再去使用飞鸽传书。

所以一万年以后的人类,不管再怎么进化,他使用的战斗工具都不太可能是过去时代就曾经使用过的冷兵器。

(有人拿《沙丘》里的防护罩说事,难道我不能创造一种轻松穿过防护罩的子弹?)

除此之外,赫伯特以及维勒纳夫关于沙丘星球的设定,也缺乏想象力。

小说和电影里的Monster角色都是沙虫。我第一眼看到沙虫,这一幕是不是特别眼熟,感觉它是我们地球上某种虫类的放大版(别搜,搜了就吃不下饭了)。

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外星生物一定和地球是不一样的。在这一点上,电影《降临》里关于外星生物的想象,就显得更加可信。

电影《降临》里的外星人是一种在地球上找不到原型的智慧生物,它们长着十几条长腿,椭圆形的躯体,无法辨别大脑(如果有的话)在什么位置。它们用一种循环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交流,这从本质上突破了人类的线性思维和时空观。

电影《降临》剧照

更无语的是,沙丘世界看上去就好像是地球上的某个沙漠。

关于外星世界的想象贫乏至此,让人在看电影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看的是一个发生在一万年之后的外星故事,反而感觉好像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的中东地区沙漠的故事。

看过了姜峯楠(《降临》的原著者)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就会觉得赫伯特对于未来以及宇宙的想象,的确是有点不够大胆。

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应当顺应和迎合时代的潮流变迁。比如英语《神探夏洛克》就把原著故事发生的19世纪搬到了现代。

英剧《神探夏洛克》剧照

《沙丘》如果想要更加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不妨考虑将片中用来决斗的冷兵器换成更加具有未来感和科技感的战斗工具,比如说量子波、引力场或者对于自然元素(风、水、火)的操控等等。

除此之外呢,演员的服装设计方面,也需要花一点功夫。

电影里演员所穿的服装,在审美方面是指向过去的,有点类似于19世纪的欧陆风格,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棉、麻、涤纶等纺织材料。

服装设计师们不妨再大胆一点,设想一下一万年后的人类,所穿的衣服还是和我们这个时代一样吗?电影中的人物可不可以穿一种类似于变色龙那种随时更改颜色和花纹的衣服?或者说一万年以后的人类,已经淘汰了“衣服”的概念,机器与人类躯体的结合,已经让我们的“智能皮肤”本身足以自行调控温度和保护隐私。

总而言之,信息革命以后的人类科技,瞬息万变。一万年后的世界一定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存在。电影《沙丘》的表现形式也有再大胆一点,再开放一点。

3)思想浅薄

断章取义,舍弃了原著中的哲学思想。

这一点非常重要。

赫伯特的《沙丘》之所以能拿雨果奖和星云奖,并不是由于它的情节有多么复杂曲折、它关于未来和宇宙的设定有多么新颖独特。《沙丘》之所以能得奖,在于小说文字里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在于赫伯特将科幻文学从通俗文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将其引入了严肃文学的大门。

《沙丘》这部作品的文字让美国的文学评论家们相信:科幻小说,也可以是文学的和艺术的。

《沙丘》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赫伯特所写的那些充满哲学思想的金句。比如说:

寻找自由的人会变成欲望的奴隶。寻找规驯的人会发现真正的自由。

Seek freedom and become captive of your desires. Seek discipline and find your liberty.

绝对的权力并不会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会吸引腐败的人。

Absolute power does not corrupt absolutely, absolute power attracts the corruptible.

遗憾的是,赫伯特原著里的这些精华,在电影里都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毕竟好莱坞商业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消费的流水线商品,必然要以卖座和赚钱为最大目的。

这就要求导演在改编的时候,不得不剔除那些原著里复杂艰深的思想性内容,从而适应文化层次更加多样的电影观众,以获取影片最大的商业价值。

这是21世纪的《买椟还珠》,维勒纳夫为了市场和票房放弃了《沙丘》原著里最精华的部分,企图通过所谓的视觉特技和俗套的情节去营造卖点。

所以很多学者和影评人都认为,《沙丘》是最难改编成电影的小说。

比如说纽约大学电影系的玛丽娜·哈萨波普卢教授就认为,“《沙丘》的源材料过于崇高,无法改编成(并被局限于)像电影这样的视听媒体,这使得从书到电影的改编变得具有挑战性”。

综上,电影《沙丘》必然是一部争议很大的作品,未来也将继续伴随着争议。

标签: 沙丘 降临 为什么 伦理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