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新赏|《沙丘》:维伦纽瓦的《沙丘》
作为一个并不过分硬核的科幻文学迷,我其实很难说对弗兰克·赫伯特(1920~1986)所著的《沙丘》——这个黄金时代的科幻经典系列——能有多喜爱。它极晦涩难懂,但却有无数人强调说“它很重要”,以至于在大多数的荐书理由中都会加上一句:科幻小说史上的必读经典。
曾几何时,《沙丘》因其宏大的世界观构建、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深邃的哲学思考而被称为“最难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该小说自1965年诞生以来,许多电影人为此做了尝试,但效果均不理想。不过,在2021年的当下,我们终于看到了丹尼斯·维伦纽瓦的电影《沙丘》。作为可能是当下这个世界中最懂“沙丘”的导演,他个人的美学风格和独特气质成就了这部电影的内核,而好莱坞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则成就了其外在。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积极且有效的改编尝试。
同样,沙丘宇宙也因此展现出清晰的脉络,也让人倍加期待它的未来。
(1)
或许,我们有必要简述一些有关《沙丘》的前尘往事,起码烘托出2021版电影《沙丘》诞生的难能可贵。
作为首部获得雨果奖、星云奖双奖的科幻长篇,《沙丘》系列小说其实体量极大。这部小说的创意来自于美国某地的沙漠改造计划,弗兰克·赫伯特——这位半路出家的科幻小说作家,最早只是想就此写篇新闻报道,但最终还是决定将其扩展为长篇小说。虽然不同的人能从书中读到不同的东西,但在今天看来,《沙丘》的主线故事其实极为老派,无非天才少年的成长史罢了:贵族之子保罗·厄崔迪及其家族被流放到沙丘(即厄拉科斯,Arrakis)这颗星球上,但却被家族世仇哈克南公爵迫害;保罗在沙丘当地原住民的支持下东山再起,最终击败世仇,迫使银河帝国皇帝屈服,甚至自己成为皇帝。如这般“龙傲天”的成长故事决然谈不上新鲜,但正如赫伯特本人所言:某些经典元素,写小说很难避开。
《沙丘》的魅力或许在于完善的世界观构建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它带有生态激进主义及反企业倾向,有些人甚至认为它是一部未来世界的地缘政治寓言。不过,探讨政治总是让人厌烦,也未见得就比它数经波折的改编电影史来的更有趣味。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电影大师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佐爷)就做出了尝试。这位特立独行的电影狂人在六七十年代靠着几部邪典电影声名鹊起之后,收到了好莱坞筹拍《沙丘》的邀请。年轻时的佐爷自命不凡、目空一切,还带着些神经质;而据他自己所说,他自己根本没看过《沙丘》原著。他野心勃勃地推进该项目,当时这部电影的先期投资就高达1500万美元;他甚至还请来了西班牙现代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1904~1989)参演,后者比佐爷更为神经质——直接提出了一分钟10万美元的片酬。
达利和他的名画《记忆的永恒》
不过,这个项目在数年筹备之后,却因制作双方无法达成共识而流产,也成为了许多科幻迷的一大遗憾。但值得肯定的是,这部未能拍摄的电影于早期流出的一些独特美学设定确确实实地影响了后来的很多科幻电影经典。1984年,好莱坞名导大卫·林奇终于将《沙丘》项目完成,但结果极其糟糕,他本人甚至希望放弃对这部作品的署名权。佐杜洛夫斯基对1984版《沙丘》的“糟糕”感到开心,他从不掩饰自己的直白:这是个失败品。
2013年,佐爷筹拍该片的过程被拍成了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该纪录片评分极高,有兴趣者可以藉此一观这场“伟大的失败”。
有时候,我们的确要忠于理想;但有时候,却往往不得不面对现实。
(2)
作为这个时代最优秀、最严肃的电影制作人(这样的人放眼全球也没有几个)之一,维伦纽瓦正在不断拉大与同辈的差距。
“一个男孩离开家乡,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去拥抱新的文化,并在那个环境里生存,这让当时的我深受感动。”维伦纽瓦称把《沙丘》搬上银幕是他自小以来的梦想;如今,我们乐见这梦想成为现实。
我很难对维伦纽瓦之前的作品视而不见,像是《边境杀手》的冷冽与残酷、《降临》的神秘与禅意以及《银翼杀手2049》的瑰丽雄浑与意境深远。事实上,你能很轻松地在《沙丘》中发现与之一脉相承的个人气质;起码,维伦纽瓦在《沙丘》中保持了足够的神秘,就像他在《降临》中做的那样。
这种神秘并未见得一定是刻意为之,反倒与原著的一些设定和叙事风格保持了一致。就如你所知道的,《沙丘》设定在遥远的未来,那时的人类产生了一些灵性的变异,像是可以通过摄入“香料”(只存在于沙丘星球上的一种重要资源)获得预测未来的能力,而这种香料则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沙丘宇宙各大政治势力斗争的中心。作为主角,我们的天才少年保罗拥有预知能力并不让人觉得惊讶,影片对此的表现形式是梦境和闪回,完美契合“神秘”的特质。而神秘带来未知,未知则带来好奇,对一个原本就老派的故事而言,这种方式支撑起了维伦纽瓦对还原、解构和重构一个黄金时代科幻故事的全新理解。
璀璨群星的加盟、演绎自不必言,强大的演员阵容或者来自漫威宇宙(如“灭霸”乔什·布洛林)和DC宇宙(如“海王”杰森·莫玛)的诸多新老面孔让人惊喜,甚至你还能看到张震。而主角保罗的扮演者提莫西·查拉梅(甜茶)令人信服地表现出了人物从羽翼未丰到独当一面的成长和转变,虽然在大多数时候,他作为一个美少年,实在“美”的不像话。
此外,电影在阐释原著设定方面做得不错,同时很好地使之不会太枯燥或太生硬,像是戈姆刺测试、姐妹会、屏蔽场、蒸馏服、扑翼飞机等,以及那浩瀚无垠的沙漠世界和潜藏在其中长达400米的巨型怪物——沙虫,后者的压迫感唯有在大银幕上才能真切体会。
何况,为这部《沙丘》配乐的是汉斯·季默,那低音炮式的配乐试验与影片氛围和节奏相得益彰。我想:已经不需要我再去提醒汉斯·季默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天才了吧?
而这一切无不彰显出维伦纽瓦对科幻题材的无与伦比的掌控力,他的确成功地使《沙丘》成为了那种游走在宏伟和华丽之间的史诗作品,起码也会是一个史诗系列作品的良好开端。
总览他为此所做的工作,实在令人惊叹。
(3)
等会儿,我们是不是忘记了什么?尤其在对《沙丘》的神秘感、演员阵容乃至配乐都表达了惊叹之后?
是的,我们居然对一部科幻电影中的“动作戏份”只字未提。
遗憾的是,以我个人之见,《沙丘》似乎从一开始就刻意回避了好莱坞商业大片中惯用的视觉刺激和特效暴力,动作戏份自然也在其中。这可以说是一种清流,但在某些人看来,又天生成为一种原罪。
很难用准确的词汇描述《沙丘》在神秘感之外的另一种观感,那大抵是“某种离奇的简洁感”。情节主线极其清晰且简单明了,完全不像诺兰等人在科幻片中惯以插叙、倒叙的手法制造谜团;在这里,维伦纽瓦为科幻做了减法。而动作戏的从简乃至直接省略体现的就更为彻底,有些战斗居然直接以角色口述的方式挑明,我或可理解维伦纽瓦是在刻意营造影片的艺术特质,甚至充满了要将当下电影的制作从主题公园时代(马丁·斯科塞斯曾批评漫威电影是“主题公园”)拉回古典大片时代的野心。
电影是大众称之为通俗流行文化的玩意儿,但电影创作却并不是。这就注定了不是所有人都会对《沙丘》充满兴趣,因为真正的艺术注定离大众有距离。但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便是,《沙丘》难免会陷入口碑分化之境地。
或许,将《沙丘》作为一部单独成片的电影来看,它并不能得来众口一词的完美评价。但作为一个恢弘史诗系列的开篇,它成功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如人物背景介绍和世界观搭建,以及最重要的,完成了和原著小说如出一辙的沙丘世界氛围营造。
也希望我们都能走进影院,看看这部为大银幕而生的《沙丘》。毕竟,观看即是对一部电影最大的赞美;何况,《沙丘》在当下这个时代的电影创作中,并不算差。
(4)
目前来看,《沙丘》续集的出现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它实在得来了太多的话题与讨论。而就实际情况来看,这部《沙丘》在剧情走向上,也不过推进到了原著小说第一部的一半左右;而该系列小说共有6部。
至于维伦纽瓦是否会继续参与《沙丘》的续集项目,一切总存在变数。但不能否认的是,自原著小说诞生以来,他几乎算是第一次以如此让人惊讶的才华把《沙丘》介绍给了观众。
而未来总是让人期待的,就如影片结尾时,女主角以湛蓝的双眸凝望着保罗,她说:这一切都只是开始。我想,这句话不仅说给保罗,也定然是说给观众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