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关注 > 《长津湖》:视觉特效为主旋律战争片助力

《长津湖》:视觉特效为主旋律战争片助力

时间:2021-10-24 11:45:11 来源:互联网

●杜宜浩 孙佳山

编者按

2021年电影国庆档期间,抗美援朝题材的主旋律战争片《长津湖》打破多项电影史纪录。在其带动下,今年的国庆档也以43.85亿元的总量创下国庆档票房历史排名第二的好成绩,极大地提振了电影市场信心。以《长津湖》为代表的新一代主流影片是如何兼顾电影“硬工业”水准与文化“软实力”的?近几年来,电影国庆档是如何从商业大片为主的格局,渐渐演变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和彰显主流文化价值的重要时间窗口的?围绕上述话题,本期文艺评论邀请京、穗两地专家学者撰写影评,联袂展开分析探讨。

此外,著名摄影师肖全“时代的肖像”摄影展(广州站)日前在穗揭幕。此次展览以人物肖像展的形式,讲述了广州人与广州城的故事。拍摄对象中,既有彭湃烈士后人彭伊娜、广州流行音乐领军人陈小奇等名人,也包括“广漂”上班族、退休“老广”、社工、建筑工人等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这场摄影展把“人”放在城市印记最重要的位置上,不仅记录了摄影师眼中广州真实、生动、随性、包容的独特气质和城市形象,还引发了大众对人与城市的关系的思考。著名艺术评论家陈侗为此撰写了展览评论,敬请垂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背景下,《长津湖》因其自身题材类型的特殊性和一路高歌的票房与口碑,成为今年国庆档备受热议的现象级电影。在这其中,影片的视觉特效技术的呈现和运用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这也使《长津湖》被锚定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水准提升的重要表征。

《长津湖》创下了中国电影制作的众多纪录,前期制作人员就有7000多人次,加上后期制作,总人次达1.2万,群演更是高达7万人次;影片的视觉特效先后动用来自全世界的80多个特效团队共同完成,仅特效镜头就达到4000多个。影片开场段落,除军舰上的麦克阿瑟为真实演员外,海战中所有的舰艇、飞机和场景均为特效制作,彰显了本片高概念电影的特质。量的积累使观众在电影中能够看到质的飞跃,在七连过乱石滩的段落中,所有角色必须隐藏在石块之中,林超贤导演就尝试将足球比赛中常用的“飞猫”索道系统运用到拍摄中,并且经过后期特效合成,实现了镜头在远景和特写两级之间的无缝衔接,最终呈现为4分钟的长镜头段落。这无不深刻说明,我国电影中的特效镜头逐渐由最初的“炫目”向服务于叙事和视听表现转变,也标志着中国当代电影美学的日臻成熟。

《长津湖》能够作为当代中国电影产业水准集大成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对特效团队的深度整合。在一般的制作流程中,过多的特效团队参与本身就是行业大忌,选择80多个特效团队协作可以看作是《长津湖》面对特效数量大、制作周期短等现实条件下的一大壮举。因此,《长津湖》的特效统筹部门,必须根据特效公司的技术水准和专长,对影片的相关段落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将影片特效的最终呈现实现有机统一。这个过程需要强有力的电影产业基础作为行业支撑,《长津湖》最终的特效呈现也显示出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已经具备了可以初步比肩好莱坞的现代视觉特效技术实力。

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战争片一直是我国“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代更是形成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战争片创作的高峰期,其中以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大决战》《大转折》和《大进军》为代表的“解放战争系列历史巨片”,普遍采用全景式、史诗性视角,强调恢弘的战争场面,因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可以调动解放军部队进行实景拍摄,使得该系列成为当时中国电影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片系列。在我国电影进入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的新时期之后,这种大量投入人力、物力的制作模式难以复现,直到1990年代中后期数字化时代到来,才为后来的战争“大片”提供了新的契机。时至今日,依靠影视特效技术复现中国战争片的辉煌越来越具有现实可行性,在这个意义上,《长津湖》可以看作是接续我国“主旋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战争片传统的重要尝试。

视觉特效为我国“主旋律”战争片拓展新的艺术表现空间,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科幻电影的崛起可以看作是中国影视特效的“试金石”。《流浪地球》上映的2019年被视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这一年我国观众在银幕上共同见证了中国电影特效和电影产业水准的跃迁。科幻电影生产在拍摄技术、特效制作等方面积累的产业经验和人才梯队,在中国电影市场的自主选择下一步步顺理成章地转移到同样具有高概念特质的战争片。早在2007年,《集结号》上映时外国特效团队参与制作还是当时影片的重要宣传点。而今天,《长津湖》整合全世界特效团队的过程,让人看到我国电影产业崛起的新气象。

虽然联合执导在中国电影史上并不少见,但在技术统合下的“主旋律”战争片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却发挥了示范性作用。《长津湖》采用了线性叙事的方式,陈凯歌、徐克、林超贤3名导演根据自己所擅长的内容进行分工。《长津湖》在3名导演的带领下共组建了16个导演组,在前期拍摄中16个导演组几乎在同步运转,对影片制作团队的总体统筹和调配能力形成了极大的挑战。视觉特效和后期制作在影片完成实际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性的整体统合的作用。视觉特效团队需要对不同导演组的素材进行匹配和修饰,例如为再现寒冷冬季的真实性和战斗的残酷性,仅制作志愿军战士口中的哈气与脸上的血迹的特效镜头就有400多个。从《金刚川》到《长津湖》,新一轮“主旋律”战争片所尝试的“联合执导+特效统合”的制作模式,标志着我国“主旋律”电影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产业化的转型,已明显具备了大片的基本特征。

《长津湖》的成功对于当前中国的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具有多重意义。在中国电影产业面对自身结构性调整和疫情挑战的时代背景下,《长津湖》及时地显示出中国电影产业崛起的信心和实力,为我国电影文化的建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寻找到了新的路径和方式。

(作者杜宜浩系北京印刷学院讲师,孙佳山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市文联2021年度签约评论家)

标签: 长津湖 视觉 特效 主旋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