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关注 > 国内电影中主角的光辉

国内电影中主角的光辉

时间:2021-06-02 09:00:05 来源:互联网

国内电影很多主角都是具有光辉的,起码具有光辉形象,让人一看就觉得高大上,而一般人就比不上了。那么,主角的光辉是不是人为添加的?

当然是了。无论编剧还是导演都试图给主角填上“光环”,最好从小苦大仇深,生活在社会底层,经过个人努力或打拼终于成了人上人,当然不免要骄傲一番,要迷失自我,最后又被事实所教育,迷途知返,走上了生活的正轨。或者本身根儿正苗红,历经千难万险,和犯罪分子斗争,和环境作斗争,终于获得成功,也获得人们的承认,算是实现了人生的辉煌。而在所有的奋斗和打拼过程中,甚至和犯罪分子作斗争过程中,成就英雄人物打不死的美名,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典范。那么,是不是有些主角光环的作用在里面?

当然有了。或许这些电影受了六七十年代电影的影响,要重点描述正面人物,而且还要表现英雄人物,即便电影市场受了资本的影响,也要重点表现正面人物,不然从开始就重点表现反面人物,还得要突出其犯罪的过程,到最后他们被绳之以法,而整个影片都在表现犯罪过程,是不是有教唆人犯罪的嫌疑?

于是,聪明的导演采用了折中的方式,从犯罪分子一开始犯罪就要表现他们的孱弱和无知,甚至有些笨拙,让人们知道他们最终是要被正义的力量所战胜。而那些代表正义力量的主角永远是浓眉大眼,仪表堂堂的人物,而非贼眉鼠眼的人物。或许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来了一个大转折,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却具备一副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而面目丑陋敲钟人卡西莫多却心地善良,为救女郎埃斯梅拉达而献身。一邪一正,相互映衬。在国内似乎没有哪部电影以卡西莫多为原型塑造主人公的,而是争相聘用小鲜肉来演出,却抛弃一些老戏骨,为的就是争取市场流量,吸引年轻人来看,也就不管什么电影艺术了。也就是说,现在的大电影大多借鉴了一些时尚元素和都市元素,而忽略了电影艺术本身的展现,但主角光环还在,因为电影审核的红线依然摆在那里,谁都不能逾越红线而独立存在。

主角似乎永远是主角,不能被配角替代。陈佩斯和朱时茂演的小品《主角和配角》就很有舞台表演的示范作用,主角永远是浓眉大眼的朱时茂,而配角永远是留着光头,流里流气的陈佩斯。为了抢戏,陈佩斯要演主角,到最后他还是演不了,只能交给朱时茂来演。或许他那配角的扮相、身段、语言已经固化,而主角朱时茂高大上的形象也已经固化,即便调换身份也还是不能互相显出戏中的角色特征,却起了反作用,还不如各安其位比较好。反面角色要被打倒,正面角色永远是笑到最后的人。而所谓的正面角色也永远是主角,他们秉持道德和法律,并且颇具正义感和献身精神,还要不为名利所动,虽然会有一些小缺点,但不足以掩盖整个人物的光辉形象。

如此一来,电影大多会符合观众共同期待视野,让观众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也就没什么新的意思了。尤其是一些商业电影,编剧和导演耍了手段,骗观众跟着情节一点一点看下去,最后真相大白,其实还是观众猜测的那个样子,主角永远是主角,而负面角色可能会被打死,也可能会被唾弃,当然也可能转变成正面角色,但负面角色永远是为正面角色而存在的,做衬托的,也是作为矛盾斗争的对立面共同推动情节发展的。

香港电影进入大陆以后,也开始适应这种模式,不管开头匪徒怎样凶猛,怎样有智谋,到最后总会百密一疏,被警方打败,而且一定会突出正面角色的光辉。就好比唱了一首歌,一定要在结尾拔一个高音儿,唱一个高调,才算推向了高潮。

电影艺术并非如此简单,主角配角只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主角可以转化为配角,配角也可以转化为主角,而且代表正面形象的主角可以变成负面形象,而作为负面形象的配角也可以转化为正面形象,让人觉得可笑的是,很多电影在主角和配角的关系构思方面居然赶不上几个世纪以前的《巴黎圣母院》!

或许是审核太严的缘故吧,或许是电影商业化运作之后的缘故吧,亦或许是年轻人退化的缘故吧,亦或许是编剧和导演集体退化的缘故吧,但很多好电影“墙里开花墙外红”,在国际上获了奖,而在国内公映的时候却观者寥寥。当然这样的电影主角并非都是正面的高大上的形象,而是一些小人物,或者还是非常自私的小人物。

如此一来可以看到,国内电影的主角光辉损坏了电影艺术本身。票房高的都不是好电影,票房不理想的好电影却不被人重视。是电影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亦或许是主角的悲哀?

标签: 国内 电影 主角 光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