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赌协议,悬在明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财界观点
文末有福利
在我的认知中,自2017年《芳华》之后,电影世界里已再无“大师”冯小刚的身影。而这次,冯小刚走进我的世界,不是因为电影,而是一则对赌协议。
前几天,“影视巨头”华谊集团公布了2020年财务报告,全年实现营收14.99亿,同比下降31.14%,净利润亏损10.48亿。抛开业绩亏损不说,财报中一家名为“东阳美拉”的企业引起了大家关注。
冯小刚赔钱却“笑了”,华谊拿钱却“哭了”
其实,东阳美拉当初完全是冯小刚的私人企业。2015年时,华谊兄弟出资10.5亿购入了东阳美拉70%的股份。要知道,当时东阳美拉总资产不过1.3万元,净资产还是-0.5万。在很多人看来,华谊斥巨资“拿下”东阳美拉完全就是冲着冯小刚的个人魅力。
除此之外,当时冯小刚和华谊间已筹备了包括《手机2》《非诚勿扰3》在内的多部电影,以及其他综艺节目,这些规划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华谊信心。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华谊并不是白白投资的。为此,冯小刚和华谊间签署了一份长达五年的对赌协议。
根据协议,从2016到2020年间,冯小刚承诺东阳美拉每年税后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此后每年净利润在上一年基础上增加15%,5年后总共税后净利润不低于6.74亿元。如若没有完成协议,冯小刚将以现金形式补足差额。
随后,2016年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和2017年上映的《芳华》在票房上都取得了成功,东阳美拉也连续两年完成了业绩承诺。
但是2018年却遇突发状况,备受关注的电影《手机2》,因主演范冰冰因“阴阳合同”造假,涉嫌偷税漏税,被无限期搁置。电影已经“杀青”却不能上映,导致当年东阳美拉没有完成协议要求,为此冯小刚只能“自掏腰包”赔偿给华谊6821万。
2019年,冯小刚电影《只有芸知道》票房“扑街”,只有1.56亿。但是东阳美拉却以1.64亿的税后净利润超额完成业绩承诺。
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冯小刚没有任何电影上映。根据华谊财报,东阳美拉全年税后净利润只有552.38万,据对赌协议要求的1.75亿相距甚远。加上18年赔偿的6800多万,在整个对赌协议期间,冯小刚共计向华谊赔偿了近2.35亿。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赔偿两亿多,和当初华谊收购时花费的10.5亿相比,冯小刚在5年间仍然赚了8亿多。
有人甚至估算,对赌协议这5年,东阳美拉就算一分钱没赚,冯小刚就算一部电影都没拍,仍能“躺赚”3亿多。
互相成就 华谊和冯小刚实现了共赢
当然,华谊不是算不明白这笔账,之所以近乎“亏本”的形式投资冯小刚,还是因为华谊和冯小刚之间“兄弟”之情。
1994年,华谊创始人王中军怀揣10万美元从美回国创业,成立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靠着中石化、中国银行等千万级别大单,短短三年间华谊兄弟跻身全国十大广告公司之列。
在当时那个年代,我国电影资源还大都掌握在国营电影制片厂手中。随着即将跨入千禧之年,百姓的物质生活越发丰富,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越发强烈,国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已无法满足百姓娱乐化需求,彼时,民营电影企业开始逐渐萌芽。
华谊踏足影视圈源自一场朋友间的帮忙,1998年为了帮助朋友解决影片拍摄资金问题,王中军结识了冯小刚。随后1999年,华谊投资拍摄的贺岁片《没完没了》取得巨大成功,以800万投资,换来了3300万票房。
正是从《没完没了》开始,华谊和冯小刚之间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合作之旅。随后的2001年《大腕》票房4300万;2003年《手机》票房5600万;2006年《夜宴》票房1.3亿;2009年《非诚勿扰》票房3.2亿。
从1997年到2017年,20个贺岁档期内冯小刚一人拿下了8次冠军。票房屡创新高的同时,给华谊带来巨额财富利益。
2009年华谊启动上市计划,以民营影视第一股身份登陆创业板,上市首日开盘价相较发行价上涨122%,报63.66元,当日最高点曾冲至91.8元,最终收盘报70.8元。
而根据华谊上市股权招募书,冯小刚以持股2.88%的比例,位居公司第十大股东。以当时华谊股价来看,上市成功一夜间冯小刚身价一下飙升近2亿元。
成也冯小刚 败也冯小刚
在很多人眼里,冯小刚和华谊之间是划等号的,而这也造成了一种局面,华谊过度依赖冯小刚。
影片大卖,票房好时,华谊收入大涨。一旦票房“扑街”,华谊收入则大受影响。不夸张的说,冯小刚电影票房已经成了华谊收入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