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关注 > 《悬崖之上》:谍战群像致敬无名英雄,张艺谋这个特色你要懂

《悬崖之上》:谍战群像致敬无名英雄,张艺谋这个特色你要懂

时间:2021-05-01 09:30:05 来源:互联网

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是一部让人“意外”的电影,意外之处在于,早已预料到电影会在张艺谋手中呈现精彩之处,但没想到是这样一种方式,,从故事格局,到角色塑造,都是不走寻常,不由惊叹于张艺谋对电影题材的驾驭,实在“万万没想到”。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抗战时期的伪满洲,几名身怀绝技的特工深入虎穴,在身份和任务暴露的情况下,执行九死一生的秘密行动。十几股各种立场的势力盘根错节的东方巴黎哈尔滨,丝毫不逊色于布达佩斯、维也纳等传统印象中的“间谍之都”。电影有着一气呵成的观影体验,导演张艺谋把我们熟悉的谍战剧,用电影的方式进行了呈现,使得编剧全勇先这个故事让人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电影剧本很非常扎实,多条线索交织,导演张艺谋的叙事调度,对电影只是展现了行动上的细节,全片没有任何旁白,寥寥几笔交待起因,把任务目标隐藏在故事暗处,全程表现在明处的斗智斗勇。而任务的关键,则隐藏在了故事背后。这就相当于,把一个跨度很长的故事,掐头去尾,打乱重拍,只展现过程。

而在敌我双方角力的一张一弛中,展示冲突是影像所长,但写心理却是软肋,所以这类故事很考验导演,就是怎样拍人物的所思所想,而张艺谋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此。比如张艺谋在影片中使用了很多动与静的对比,凸显了气氛的紧张和危机。开场火车上那场群戏,就是在平静中暗藏生死攸关的较量,动与静之间的对比,更加体现了一种对峙气氛。

比如张译逃离包围圈那场戏,面对尾椎独居,他饰演的张宪臣表情平静没有任何的变化,是一副镇定的样子,完全可以逃过特务的目光,但眼神严肃神情迅速划过,则让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能够察觉角色内心忍不住的焦急一面。所以相比于枪战和追车戏的大场面,我更喜欢看谍战片中这种隐藏在表面之下的肃杀对撞,这种场面需要极高的导演调度能力,而演员的行动在观众心理制造紧张悬疑的气氛,这是一种很高级的戏剧张力,也更考验演员的演技。

而《悬崖之上》又是一部群像戏。电影线索很多,正反双方线索交织缠绕在一起,每条线索开枝散叶,各有特色,都呈现出别样的色彩。

比如张译和刘浩存这一队,一个是经验丰富,一个初出茅庐,原本性格迥异,但是却经历着同样挚爱分离的痛苦,在危难中惺惺相惜,而朱亚文和秦海璐等人的小组,一直被假扮的特务监视软禁,尤其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两组人马是被拆散重新组队,张译和秦海璐,朱亚文和刘浩存这才是一对儿,但他们在行动之中,却能在暗中配合,在戒备森严的耳目之中完成任务,凭借着深厚的默契与敌人周旋。

而反派阵容里,倪大红的表演让人想起了当年他饰演司马懿时的老谋深算,在他的策划下,特务们百般破坏“乌特拉”小队的任务,但是在敌人内部,在叛徒出现的情况下,于和伟饰演的周乙身份成疑,还要互相防备,影响着故事发展。

于是,两派人物之间形成了多条线索,每个人都在不同立场下算计着,对抗着。表面上是两股势力,实际上是多路混战,筹划多日后最终触发大决战。间谍,特务,卧底,叛徒,生死关头,有所有线索碰撞在一起,张译机智坚韧、秦海璐大气隐忍哭戏有感染力、刘浩存沉着灵动、朱亚文不畏牺牲、于和伟刀尖行走、倪大红多疑、余皑磊残忍、李乃文冷狠。每场戏都值得研究!这出群像戏才最终走向高潮。

所以,张艺谋最终还能将故事梳理得有条不紊。踏踏实实把每一个小的冲突从积累、爆发到释放都做一个冷静的展示,从而形成一种暗涌来袭的紧张气氛。但导演之所以敢这样拍,就是因为张译、于和伟、秦海璐等实力派演员精彩的表演,也只有以静制动的拍摄技法,演员对角色的精彩诠释,对内心戏份的完美展示,能帮助导演把这个看上去零散的故事整合起来,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当时角色所处的环境和氛围,更容易能够get到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

战争是残酷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死前途都是随机的未知数。片中格外打动人的一幕是,张译和秦海璐约定,“活下来的去找孩子”。这是真实刻画了父母对孩子的牵挂,这段情节,体现出真实到让人心痛的悲情,虽然经过特训的特工,但这些特工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到此我才发现,《悬崖之上》与其他谍战片的区别在于,张艺谋把角色的心理揣度到了极致,把每一个角色,是那个年代真实的情感,是残酷的事实。他们会压抑住本能的情感,张译偷偷在阳台上暗自哭泣,秦海璐直到最后一刻才爆发出的眼泪,让我突然发现,他们也是会伤心会流泪的普通人,在那些孤军奋战的时刻,谁也体会不到他们内心的煎熬。

所以,张艺谋的《悬崖之上》,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拍摄大局任务之下的小人物们,向那些在一个个胜利的背后无数的无名英雄而致敬,每一个为了黎明到来牺牲的人,他们值得被历史记住,这是该片的核心要素。

标签: 悬崖 之上 群像 致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