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关注 > 《我的姐姐》即将上映,理性看待开放结局,遵循内心选择焦虑退散

《我的姐姐》即将上映,理性看待开放结局,遵循内心选择焦虑退散

时间:2021-04-01 22:45:11 来源:互联网

早前去影院观看《你好,李焕英》时,我就在开场时被《我的姐姐》宣传片一下子击中了。

在众多电影的宣传片里,《我的姐姐》宣传片时长不算长,但歇斯底里的张子枫和无辜懵懂的金遥源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段不明原因的情绪爆发戏后,再配以一段长长的留白镜头结束,不仅耐人寻味还充满悬念,彻底勾起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好奇心。

趁着电影还没开场,我赶紧查了下资料,发现《我的姐姐》讲述的是姐弟情。

剧情大概是在父母意外身亡后,张子枫饰演的姐姐与金遥源饰演的弟弟相依为命。但由于父母生前偏爱弟弟漠视姐姐,让突如其来肩负起养育弟弟重责的姐姐感到非常委屈:

我要是养他的话这辈子就完了,我将来还要结婚生孩子呢!

看到张子枫饰演的姐姐满腹怨言地说出这句话,我当时就心想:这片是在“拱火”啊!

“姐弟情”在近年来似乎被赋予了一种非常负面的意义,只要提起姐姐出于亲情帮助弟弟,“伏弟魔”三个字几乎就成为了这类姐姐的定性标签。

而在电影《我的姐姐》里,张子枫扮演的安然不仅要以一己之力照顾还未成年的弟弟,还被赋予了一个出生在“重男轻女”家庭的设定,从小到大就没被善待过。

她的父母为了能顺利生下弟弟,曾经让年幼的她装瘸子骗人,让年幼的她一度活在自卑和自责之中,所以她会百般嫌弃弟弟也是情理之中。

但问题来了,亲情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最重视的情感之一,虽然“伏第魔” 受人鄙夷,但当发现有人罔顾亲情,甚至还打算弃养未成年的亲弟时,道德谴责就会从天而降。

到底是选择向传统价值观屈服,还是坚持特立独行的信念?选择前者,意味着和新时代独立女性的做派格格不入;选择后者,则要面对来自捍卫道德标准的传统卫士们的指责。

由此可见,上述问题似乎并没有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很容易让意见不同的观众起争议。

电影为了避免因此被诟病为贩卖焦虑,先是通过系列剧情逐步增进了姐弟的感情,缓和两人的矛盾,同时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局,把安然和弟弟的最终命运交给了观众自行想象。

尽管如此,不少观看了超前首映的观众依然在豆瓣的评论区里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认为,电影的开放结局是假的,安然拒绝了富人家庭对弟弟提出的收养,也不去北京发展,意味着已经向亲情屈服,选择牺牲自己的前途养育弟弟。

而反对者则认为,安然与舅舅在父亲墓前的对话,暗示了会把弟弟交给舅舅养,而自己则会选择就近就业,用折中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独立。毕竟是血浓于水,怎能做到说散就散?

能有资格参与超前首映的观众,大多都是对电影鉴赏有一定水平的电影爱好者,他们在分析电影时往往会比较理性看待问题,不会脱离电影为争吵而争吵。

然而,我们从《我的姐姐》评论区的争吵里似乎看不到理性,明明电影是个开放式结局,姐姐的最终选择是什么并没有答案。但不少观众却非要把自己的想法安放到结局里,并认定了自己的想法才是电影的最终结局,从而开始了无休止的争论。

可见,当把女性解放、亲情绑架、重男轻女等诸多尖锐问题堆砌在一起后,即使采用委婉的电影手法也难以平息观众们因为观点不同而产生的争执。

上一部有类似“姐弟情”描述的作品,是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

李玩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后,最终被磨平了棱角,成为别人眼中的“乖孩子”。

影片在2013年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首映后就引起了广泛争议,对家庭教育的反思、对重男轻女的批判和对女性思想解放的讨论一时之间喷薄而出并形成了负面舆论,直接导致电影被雪藏了5年,在2018年10月才得以上映。

从《我的姐姐》的超前首映情况来看,电影将会引起的舆论发酵绝对也不容小觑。

不过话说回来,楼主认为电影还是保留一些温情比较好,没必要总是血淋淋的。

比起电影堆砌这么多尖锐话题,我更喜欢电影推广歌曲《举镜子的女孩》里的表达:

“我能给你的温暖是握着你的手分享,不是把我的焰火埋葬。”

不管是姐弟关系,还是兄妹关系,其本质都是一样的,一起生活是为了共同活得更好,而不是牺牲一方成就另一方。

比起停留在焦虑上惶惶不安,学会如何遵从本心处理问题,才是电影想要传达的思想吧。

标签: 姐姐 即将 上映 理性

分享到: